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是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抗战胜利后,他到东北,林枫问他是否去大帅府,他立即摇头说:“不去。” 张学思12岁时,他进入奉天同泽中学求学,在这里遇到了同班同学王金竟。 王金竟的思想深受进步革命理念的影响,而张学思也因此接触到了更为激进的思想。 王西征教授的关于阶级平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深深吸引了张学思,他逐渐意识到,国家的命运无法仅依赖现有的统治阶级改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时东北的局势急剧恶化,张学良没有选择抵抗,整个东北迅速沦陷。 张学思无法理解他的决策,在课堂上,他常常愁眉苦脸。 张学思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他公开质问张学良,然而,兄长只是默默无言。 1933年,张学思在王金竟的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被派往廊坊,参与东北军特务大队的工作,并为兵运工作提供支持。 1937年,张学思从南京中央军校毕业,年仅21岁。 蒋介石的亲信将领胡宗南、桂永清等纷纷邀请他加入中央政府工作,但张学思拒绝了这些提议。 但事实最终他被留下来,实际上是被国民党当局所控制。 尽管如此,张学思向张治中提出希望先回天津探望母亲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在母亲的陪伴下,他悄然离开南京,乘坐北上的列车。 张学思在抵达北平后,通过王金镜的帮助,与冯静安取得了联系。 冯静安答应协助张学思恢复党的组织关系。 七七事变爆发后,社会传言张学良可能重返东北军领导岗位。 张学思被中共委托,开始秘密调查这一消息的真假。 在这一过程中,张学思赴上海与嫂子于凤至及赵四小姐见面,获得了探望张学良的机会。 张学思前往溪口,最终在雪窦山见到了久别的大哥张学良。 张学良交代了自己与蒋介石的信件往来,并托付张学思回东北军与各军军长联系,争取东北军的团结。 此后,张学思前往济南,继续与冯静安和王仁忱联络,他终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虽未能恢复原来的党籍,他被指定为候补党员。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张学思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张学良的释放。 尽管张学思的努力未能成功,但也让东北军中的许多爱国官兵看清了局势。 在此背景下,张学思决定申请建立一支抗日武装,周恩来也给予了支持。 张学思与王金镜最终在河南郾城办起了一个近百人的东北抗日先锋游击训练班,。 不久,53军与日军交战惨败,残部撤退至太行山一带。 张学思于1938年被安排前往香港待命。 在香港期间,廖承志赠送给他《论持久战》一书,张学思在阅读后深受感动。 同年,张学思终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抵达延安。 毛泽东关心其生活状况,张学思则表示,尽管延安生活艰苦,但他愿意为革命奋斗。 1939年,张学思顺利毕业,成为抗大三分校的东北干部队队长。 1940年初,张学思在延安女子大学认识了广东姑娘谢雪萍,并最终结为夫妻。 随后,他率领东干队奔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战场。 1942年,日军对冀中平原展开了扫荡,张学思随吕正操带领部队成功突围。 1943年,张学思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科科长。 几个月后,他被调任晋察冀军区参谋处处长。 1944年,他又调任平西军分区参谋长,负责协调平西地区的军事行动。 1945年,苏联宣战并出兵东北。 延安总部发布命令,张学思与吕正操、万毅、李运昌等人携手挺进东北,协助苏军清除日伪残余。 中共中央决定开辟东北根据地,张学思被派遣前往辽宁。 1946年,年仅29岁的张学思被任命为辽宁省主席。 张学思与副主席朱其文一同接管伪奉天省公署,成立辽宁省政府。 上任后,他积极推动民众宣传工作,发表《告东北同胞书》。 他和陶铸、邓华等人协同作战,迅速在沈阳、鞍山、抚顺等地建立了军事领导中心。 张学思早这期间没有回到大帅府。 家人已不在,他的童年也早已与这座宅邸渐行渐远。 11月,在国民党军队攻占锦州、山海关等地后,张学思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带领省政府撤离沈阳,转移至本溪,并继续指挥抗战。 1947年,张学思带领辽宁省的地方部队奋力抗击敌军。 他亲自率领地方部队开展破袭敌军铁路的战斗,并在火石岭一带取得了显著战果。 1948年,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时,张学思与陈云一同赶赴沈阳。 1949年,中共中央决定筹建人民海军,张学思受命负责这一重任。 他奔波于沈阳、安东、大连等地,选定了理想的校址。 参考文献:[1]刘永路,胡序文,吴国良.张学思将军与人民海军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1985(6):76-80
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是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抗战胜利后,他到东北,林枫问他是否去大帅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2-24 22:33:33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