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河南老汉贩卖仿造青铜器,在一年内赚了1.6亿,带领全村发家,当警察得知此事并将其逮捕审讯后,结果令警方集体愕然。 方兴庆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勤奋好学,尤其对历史产生兴趣。 他的心思常常不在农田和庄稼上,而是沉浸在那些历史书籍和文物之中。 尤其对古代青铜器、古镜等文物,他常常奔波到县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但这一爱好并不为他的妻子所理解。 在她看来,丈夫无心于农活,整日翻书看文物书籍,不务正业。 方兴庆的家庭关系一度陷入了紧张。 1963年,方兴庆获得了一面破损的青铜古镜。 他决心修复它。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相关书籍,学习青铜器修复技术,并请教了铁匠铺的师傅。 修复过程复杂且艰辛,包括清洗、去锈、拼接、铸造等多个步骤。 方兴庆首先尝试修复了一个类似的青铜镜,但仍觉得不完美,因为新制作的青铜镜和经过千年风化的青铜器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经过深思熟虑,他想到将天然铜锈贴到修复处,再将整个铜镜埋入土中,通过自然氧化使其逐渐生锈。 成功地使铜镜恢复了与原件相似的外观。 修复完成后,方兴庆决定让专业的文物鉴定专家评估这件作品。 鉴定专家对方兴庆的修复技艺给予了高度评价。 方兴庆意识到,这项技艺不仅能带来满足感,还有可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于是,他决定将这件修复后的古镜出售。 这面古镜以100元的高价卖出,而在当时100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 这一回报让方兴庆开始考虑,若能够从古文物中获取收益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方兴庆知道,文物的买卖是非法的。 于是,他决定制作仿制品。 他联系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初,他们对青铜器的制作过程知之甚少,频繁的失败几乎让所有人都放弃了这个想法。 然而,方兴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逐步掌握了仿制技术。 他终于成功地仿制出了古铜币和古镜等文物。 这些仿制品的质量几乎可以乱真。 方兴庆的家中开始频繁有人上门购买这些仿制品。 渐渐地,方兴庆成为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看到自己取得的成功,许多村民纷纷找到方兴庆。 最初,方兴庆对于传授技艺心存顾虑,但他决定将制作青铜器的技艺公开。 于是,村民们纷纷加入到制作仿制青铜器的行列中,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高仿青铜器走向市场。 方兴庆的技艺也在村民的帮助下不断完善,烟云涧村甚至成了全国知名的“古铜器村”。 1981年,方兴庆正准备在家中安静地看书,突然警察闯入并将他带走。 上海海关在审查一批出入境的古董文物时,意外发现了大批走私的赝品。 经过专家鉴定,这些所谓的古董不过是精心仿制的赝品,真假难辨,若流入市场,将造成严重威胁。 海关随即追查赝品的来源,最终锁定了方兴庆所在的烟云涧。 警方发现,这些赝品正是由方兴庆制作的。 在警方的讯问下,方兴庆毫不隐瞒地承认了自己制作赝品的事实。 然而,他并不知情于这些赝品被走私出境,并且每一笔交易中,他始终向买家明确说明这些物品为仿制品。 警方确认方兴庆并没有违法行为。 原来,部分买家将这些仿制品冒充成真品进行高价转卖,赚取了巨额利润,而村民却因此背负了黑锅。 经过这次教训,方兴庆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工艺,在每一件青铜器上标上个人的专用落款。 这一做法也迅速在整个村庄得到了推广。 烟云涧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仿制古青铜器生产基地,方兴庆和他所在的村庄声名远扬,远销海外的青铜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 根据统计,2020年烟云涧村的产值达到1.6亿元,远远领先于周围村庄。 2011年,方兴庆的青铜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云涧还建设了青铜工艺博物馆。 如今,方兴庆已经从青铜器的生产一线退休,家里的工艺制作交给了他的儿子和儿媳。 烟云涧村的青铜器手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但直到方兴庆这一代,才让这一传统技艺真正走向了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1]国内首家青铜工艺非遗展示馆洛阳挂牌[J].艺术品鉴,2014,0(3):209-209
汪小菲终于对遗产问题放出明确信号!根据最新的消息,汪小菲这位商界大佬目前通过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