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已调地方工作的周赤萍撰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这篇文章被发表在杂志上,后来还编入了《红旗飘飘》丛书。 周赤萍出生在新坊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贫困不堪,只有一间破旧的房屋和两亩半水田(其中一部分还被抵押给别人),全家八口人。主要依靠父亲邹溢泉辛勤耕作,兼做农闲时挑脚卖力,母亲郭氏则做劈料(加工土纸的原料)来维持生计。1935年,父亲和二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解放后,宜春县人民政府追认其父为革命烈士。由于家境贫困,周赤萍从小只能在杂馆读了两年书,便辍学回家帮忙务农、放牛、打柴,为家里分担重担。 尽管周赤萍出身贫寒,年少时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不甘心生活在平凡之中。他对武术充满兴趣,曾拜昆九为师,学习拳术,希望通过武功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他胆大无畏,敢于挑战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家附近有一座名为银子岭的险峻山峰,山路崎岖险峻,村里的人都避而远之,但年仅10岁的周赤萍却不畏艰险,勇敢地登上了山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革命思想激进,容易接受新的革命理念,这也为他后来的参军奠定了思想基础。 当周赤萍参军后,他表现得十分勇敢,完全没有新兵的胆怯,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一次激烈的作战中,他的胳膊受了伤,并被认定为二等残疾,意味着他必须离开红军,回到家乡。然而,周赤萍不愿离开部队,满怀激情地向上级申请继续参战,甚至退还了残疾证和抚恤金,以表明自己的决心。组织看到他如此赤诚,最终将他改为三等残疾,这样他就可以继续参加战斗。抗战爆发后,周赤萍参与了多次反“扫荡”战斗,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并且成功地建立了鲁中根据地。 1960年,一篇发表在杂志上的回忆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时任地方工作的周赤萍同志,文章讲述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这篇文章不仅被收录进《红旗飘飘》丛书,还因其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被有关部门印制成小册子向社会发行,发行量十分可观。 周赤萍同志写这篇文章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此时的他已经离开了军队岗位,调任地方工作。作为亲历者,他希望通过文字记录下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岁月,让更多人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回忆的笔触转向了1940年代后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周赤萍担任着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政委的重要职务。之后,他与梁兴初搭档,共同担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的领导工作。在战争年代,第十纵队的将士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在日常生活中也展现出了军人的本色。他们克服了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互帮互助,同甘共苦。每当行军途中遇到群众,官兵们都会主动帮助乡亲们干农活、挑水、砍柴,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这篇回忆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表示,通过文章了解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的读者还专门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抗战时期,他担任山东纵队第一旅的政委,这支部队是我军在山东地区的主力之一。第一旅后来走出了六个团,这些团在解放战争期间成为我军的核心力量。周赤萍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领导与决策为这些部队的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934年10月10日,长征正式开始,周赤萍在担架上起步。回顾长征时,周赤萍曾总结道:“红军从江西出发时,计划先在湖南打击敌人,争取较大胜利,再调动敌军转向湖南,之后再回江西。此计未成,后来到了贵州,计划在云贵川建立根据地,仍未成功,最后决定长征到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合。” 当红军行至湖南宜章时,周赤萍的伤势已有好转,开始骑马,担任六师卫生部政委,负责安排伤员。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将伤员隐藏并托付给沿途的百姓,成功帮助了四五百名伤员。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六师番号被取消,部分兵力并入四师和五师,周赤萍被调任三军团司令部无线电台政委。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进军东北,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周赤萍所在的滨海支队率先接到命令,进驻东北并占领有利地区。在东北,周赤萍结识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朋友——林帅。林帅对周赤萍印象深刻,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政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纵的司令员出现了问题,林帅决定将李天佑调来,与原司令员进行对调。然而,原司令员并不愿意执行这一命令。关键时刻,周赤萍站出来表态,他表示自己愿意当副政委,允许原司令员当政委,甘愿降级,只为维护团队的和谐与关系。罗荣桓称周赤萍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从此,周赤萍得到了林帅和罗荣桓的进一步重用。 20世纪90年代,他决定写下自己的回忆录。在回忆录中,周赤萍写道:“革命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这场战争牺牲了无数的革命战士和群众。在战争中,饥饿、疾病和死神整天威胁着每一个战斗者,而我正是从饥饿与死亡的峡谷中走出来的。”
叶剑英晚年被疏散到湖南,很多人对他避而远之。湖南省革委会主任黎原,和叶剑英并没有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