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幼仪购买了大批军服染料囤积起来,大发国难财,这也是她日

运赛过去 2025-02-08 18:32:02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幼仪购买了大批军服染料囤积起来,大发国难财,这也是她日后被世人所诟病的地方。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结缘,起源于她的四哥张嘉璈的一次偶然发现。1913年,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秘书的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的中学,偶然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张嘉璈觉得徐志摩的作文非常出色,尤其是那篇题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文章,写得惟妙惟肖,极像梁启超的文风。张嘉璈对徐志摩的才华印象深刻,当晚便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写信,提议将妹妹张幼仪嫁给他。 徐申如很快回信,表示“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他说的“有幸”并非仅仅出于客气,实际上,尽管海宁的徐家是富商,但与书香世家的嘉定张家相比,还是有所不及。张家不仅家境殷实,而且学术背景深厚。张幼仪的祖父曾任前清知县,她的父亲张润之虽然以行医为业,但也是一位有文化的读书人,后来张幼仪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少成了上海滩乃至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 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曾留学德国,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在上海政界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张幼仪离婚后,便投奔了二哥,得到了二哥的帮助完成学业。她的四哥张嘉璈则是中国银行的总经理,在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正是因为家族的支持,张幼仪得以在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担任行长,并成功挽救了这家即将倒闭的银行。 徐父对张幼仪的重视体现在许多方面。张幼仪在德国求学时,徐父每月都会给她寄去200美金,确保她的学业不受经济困扰。张幼仪回到上海后,徐父还将位于海格路125号的一套大洋房赠送给她。张幼仪有意开办云裳服装公司,徐父不仅全力支持,还为她入股投资。后来,徐家甚至将巨额家产留给了张幼仪,以表示对她的极大信任与支持。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打响。战火的阴云笼罩下,上海滩商界一片惶恐。许多商人开始收缩业务,将资金转移至租界,有的甚至选择关门歇业。然而,在这场经济动荡中,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张幼仪却看到了一个特殊的商机——军服染料。 作为一位资深的金融从业者,张幼仪敏锐地注意到,随着战事扩大,军需物资必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军服染料因其特殊性和稀缺性,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暴利行业。在这个判断下,她开始大量收购市面上的军服染料,并将其存储起来。 这一决策,与张幼仪此前的经商经历有着密切关联。早在1931年,她就已经摆脱了"徐志摩前妻"的标签,凭借自己的才智在商界站稳脚跟。通过经营云裳服装店,她积累了第一桶金,随后又进入银行业,最终成为上海女子银行的副总裁。这些经历让她对市场走向有着准确的把握能力。 1937年下半年,由于德国停止了对华染料出口,加上战事影响了国内染料生产,市面上的军服染料开始出现短缺。此时,张幼仪囤积的染料价值开始显现。当其他商家无货可卖时,她开始逐步投放市场,染料售价最高时达到了原价的百倍。 这笔巨额利润让她在动荡的战时经济中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获得了可观的收益。除了染料生意,张幼仪还将获得的利润投资于棉花和黄金。 回国后,张幼仪开始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二年后,她得到了四哥的帮助,顺利进入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她先后升任为副总经理、副总裁和银行董事。在进入银行的同一年,张幼仪还兼任了“云裳社”时装公司的总经理,服装公司在她的经营下蒸蒸日上。 张幼仪的商业才华得到了极大的展现,成为了上海滩女性商业领域的一大传奇。1934年,她又被二哥聘请为财务总管,负责管理庞大的党务经费。身兼数职的她,成功地在上海滩打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成为了中国女性成功的典范。 她通过大量囤积棉花,赚取了可观的财富,但这一举动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由于她斥巨资囤积了大量棉花,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棉花短缺,许多百姓和抗战士兵因缺乏棉服和棉被而在寒冬中冻死。然而,张幼仪却并未对此感到内疚或担忧,反而继续享受她的财富积累。赚到足够的钱后,张幼仪决定逃离战乱的中国。 她带着家人登机时,甚至有些自得其乐地说道:“我极其幸运地在飞机上得到了一个位子。飞往香港中转的班机上,我们还得小心轰炸机。”在国内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张幼仪一家已经提前离开了香港,她在美国定居后,购买了一套位于纽约中央公园西道的大宅,这一地区至今是全球最昂贵的房产之一。 后来,张幼仪移居香港,并与一位名叫苏纪之的医生结婚。她的晚年生活保持得相当规律,每天7点半起床,做45分钟的体操后吃早饭,早餐通常是麦片粥或是煮了两分半钟的蛋。为了保持健康,张幼仪养成了看报的习惯,也会定期探望家人,并参加她所住公寓提供的课程。 每周她还会打麻将,设定自己一年内的输赢为200美金,保持轻松和娱乐。张幼仪在她的自传中提到:“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无法成长。他让我解脱,变成了另一个人。”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