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从中国空间站俯瞰地球时,总是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感到无比自豪。人类在此延续传承,在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漫漫征途中,缔造了灿若星河的辉煌文明。因为人类文明的存在,地球成为浩瀚宇宙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距今260万年前,地球上一部分灵长类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逐步练就了直立行走的技能,地球生命开启了辉煌的人类时代。自此,人类开始不断地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关于人与地球关系的探索成为人类世界的永恒命题。 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知是原始的、朴素的。例如,古巴比伦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箱子,大地是它的底板。古希腊学者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圆盘。而在古代中国,很早便流传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公元前1世纪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提出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书中阐释“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观念。这种天圆地方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建筑哲学,并渗透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有趣的是,无论是古代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在探索中都诞生了地理的概念。在古希腊,学者将“意为大地”和“描述”的两个词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理”一词。在中国,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当然,那个时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有了地理的概念,但人类对于地球的探索更多的是源于对未知的渴求以及希望控制自然、减少灾害的意愿。 古人首先关注到的自然现象大多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别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人类开始用自己的理论来阐释自然现象的缘起,并希望掌握其中的规律。在古代中国,人们曾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古人认为,世界由阴阳二气推动发展,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了世界的基本属性,而自然界的异常现象源于阴阳之间的失衡。古人还据此对自然现象进行了分类,比如将土壤根据五行分成白、青、黑、赤、黄五色。五色土多被用于帝王封禅等重大仪式上,也成为华夏文化的典型符号。 在面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国古人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其中大禹治水就是代代传颂的英雄史诗。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不断走向未知的远方。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大航海时代的船队,使东西方文明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相遇。一个个关于世界、地球认知的碎片渐渐丰富和完整起来。 这幅明代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之一。明朝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跨越山海来到中国,结识了中国科学家李之藻,两人合作绘制了这幅世界地图。这幅地图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置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置于中央,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这幅地图也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巨大的生产力提升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破坏。人口增长、城市扩张、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人类陷入生存困境。
当我从中国空间站俯瞰地球时,总是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感到无比自豪。人类在此延
探影光月
2024-10-15 16:15:3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