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防治化疗后毒副反应】#肿瘤防治科普##健康科普#林洪生教授在#肿瘤

洛基看健康 2024-04-07 10:06:13

【中医药如何防治化疗后毒副反应】#肿瘤防治科普##健康科普# 林洪生教授在#肿瘤#的治疗中,强调分阶段规范化论治,针对#化疗#期间出现的副反应多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法,改善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并强调先其病服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林教授强调调理脾胃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临证中还重视对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现将其运用中医药防治化疗毒副作用的经验介绍如下。

❖谨守病机,扶正培本

林教授认为肿瘤是整体属虚、局部属实的全身疾病的局部反应,正如《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肿瘤的根本病机是正虚邪实,再加上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的损伤,在正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正气的消耗,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全面衡量机体情况,包括精神状态、体质强弱、饮食好坏以及各脏腑功能状态,才能更好地把握病机,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林教授临证谨守病机,善用扶正培本法以调补全身,尤其注重调补脾肾,同时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的平衡稳定,以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所以扶正培本法并不是单纯的补益,而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和”“补”“调”“益”等方法,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化疗后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时,多辨证为脾胃失和,其中食欲下降的用“养胃方”加减进行治疗,恶心、呕吐明显可选用温胆汤加减以达到健脾和胃,调理升降气机以止呕功效,此为“和”法,以期肝脾调和、脾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调和等; “补”即益气养血,适用于化疗后出现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头晕等气血亏虚症状,林师主张补气养血以平为期,多用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加天冬、麦冬、阿胶珠、白芍、鸡血藤等滋阴养血之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时辅以养血之品,使气有所附,补血时佐以补气之品,以资生化是林师在“补”法中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 当患者化疗后出现血象下降,骨髓抑制时,侧重使用“益”法,以补益肝肾、益精填髓为主,偏阳虚的用右归丸加减,偏阴虚的用左归丸加减,“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故在使用“益” 法时,林师在用大量养阴药时常加以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等以补阳使阴有所化,在使用大量补气温肾药时,佐以天冬、生地等以养阴使气有所生,在滋补同时佐以理气之品以防滋腻碍胃,从而促进骨髓功能恢复; “调”法涵盖了调理脾胃、调和肝脾、调畅气血、调和阴阳等,使机体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调”法贯穿整个治疗大法。

❖整体调节,有序治疗

林教授认为肿瘤的中医治疗应该是“有序治疗”与“整体治疗”,即根据患者病情、机体邪正消长状态,采取不同的阶段性的治疗策略; 何时以扶正为主,何时祛邪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立合理的“程序化”治疗模式。化疗药物损害机体脏腑、气血、阴阳,临证需在扶正培本的基础上辨别气、血、阴、阳孰盛孰衰,分别采取或补气、或补血、或补阳、或补阴为主的方法,结合各脏腑的特性来调整其阴阳气血,促进机体保持阴阳平衡,从而进行合理的有序治疗和整体治疗。化疗产生的毒性反应成为化疗限制剂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亦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林教授认为化疗期间配合中药可增强疗效,减轻化疗毒性,改善化疗引起的不适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及耐受力,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周期,避免因毒副反应引起的停药或减量。  

★消化道症状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引起程度不等、不同类型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甚或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中医药治疗消化道副反应疗效明显,林教授在总结先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对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副反应有独到的见解。林教授认为化疗药物为药毒之邪,易损伤脾胃,加之患者长期的疾病消耗,脾胃之气阴已虚,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为呕,正如《诸病源候论·呕吐候》指出: “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林教授认为脾胃以平为贵,治以调理为宜; 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化,胃主纳,脾主湿,胃主燥; 脏腑阴阳,以平衡为贵,宜健宜通,和畅为本,调理治之。 临床上重视健脾和胃,调理脾胃升降,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选用半夏、竹茹、枳壳、大腹皮等理气降逆,党参、黄芪、炒白术、麦冬、北沙参、石斛等健脾和胃,培补气阴,恶心明显时加入生姜以加强止呕效果;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则加炒麦芽、焦神曲以助运,食欲的改善能助患者有充分的体力完成化疗周期; 脾气不升,分化失利则腹泻,则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炒芡实、诃子收敛固涩以求标本兼治; 胃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则便秘,故加入厚朴、肉苁蓉以下气润肠。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临床中常见且较为危险的副作用,由于患者个体化因素及某些药物引起的迟发型骨髓抑制,严重且不易恢复,所以整个化疗期间都应配合中药,以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增强化疗效果。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下降,而患者则感觉全身乏力,懒言嗜睡,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失眠,甚至各种类型的出血。《内经》 云: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脾胃属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主藏精,主生髓,为先天之本,临床上林教授运用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法,先后天并补,选用当归补血汤及左归丸加减,气虚明显者,则重用黄芪,气虚伴有热象或阴虚体质者,选用太子参,酌情加入鸡血藤、白芍、红景天、阿胶、补骨脂、益智仁等,促进骨髓造血机能的恢复和重建。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芪、太子参、 党参、枸杞、当归、鸡血藤等单味药有提升白细胞及血小板作用,而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

★肝脏损害

大多数化疗药物长期或大量使用时引起肝功能异常,产生中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脂肪变性等毒性。常见药物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药物性肝损伤病情轻者仅表现为易疲劳、胁痛、腹胀、食欲不振、皮肤瘙痒等,严重者会出现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甚至腹水、出血。《内经》云: “肝为罢极之本,”主疏泄,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及药物导致肝脏疏泄失职,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气血瘀滞,林教授临证以疏肝行气,滋补肝肾为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入凌霄花、水红花子等活血,玄参、天冬、麦冬等滋养肝肾之阴,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

★周围神经损害

紫杉醇类、长春碱类及铂类等药物易造成周围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手足麻木、针刺样疼痛,痛、温觉等浅感觉障碍,甚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瘀血内阻,阴血亏虚,气虚运血无力,日久成瘀,筋脉失养而导致周围神经损害的出现。林教授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大法,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常加入鸡血藤、忍冬藤、伸筋草及威灵仙等药物活血通经、祛瘀通络,补骨脂、桑寄生和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药渣再煎进行手足泡洗,筋脉得以濡养,气血通畅,症状多得到改善。

❖顾护脾胃,适度补养

林教授认为顾护脾胃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极其重要,《内经》云: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胃论》指出: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由此可见脾胃做为后天之本,其运化功能正常对机体非常重要,同时肿瘤作为一种新型的慢性病,长期维持治疗是不可避免的,脾胃作为水谷化生的重要脏器,脾胃之气生,药食才能得以消化吸收,因此林教授在遣方用药上 强调祛邪不伤正,补益不碍胃,顾护脾胃之气应贯穿疾病的始终,正如《内经》云: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尤其化疗期间,患者脾胃运化功能极差,此时土虚木乘,不仅出现纳呆、嗳气、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状,还会出现易怒烦躁、抑郁、两胁胀痛等肝阳上亢、肝气不舒等症候,林师善用调和肝脾法,补泻同用,调补脾胃的同时加入疏肝之品,如佛手、香附、绿萼梅等,林教授还会适当加入一些健脾 消食药,如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等,并嘱患者饭后服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脾胃功能正常能增加食欲,增强患者体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林教授还指出化疗期间宜适度补养,切不可妄补、滥补,以免引起病情变化。 同时补养品不能代替药物、食物,因化疗损伤脾胃,脾胃既虚,虚不受补,不仅不能增强患者体力,还可能导致脾胃壅滞,加重消化道副反应,故应宜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适当活动,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重视心理,形神兼治

对于准备或正在进行化疗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化疗引起的不适等,患者的精神和形体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林教授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在就诊之初,以亲切和蔼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耐心地讲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过程,并向患者解释化疗在控制肿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化疗引起的副反应可以依靠中医中药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还可以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自身抗癌的目的。林师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适当佐以药物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内经》 云: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气血是化生、濡养神的物质基础,气血调和是神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临床治疗应重视调和气血以安神; 尤其对于晚期及女性患者,必须形神兼治,调节二者的平衡,使之恢复和谐,林教授常加入香附行气和血、合欢皮解郁安神、柏子仁和酸枣仁以养心安神等。形神和合,患者身心舒畅,从而消除患者疑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患者完成化疗周期的信心和决心。(来源:摘自 刘志艳,王学谦,林洪生.林洪生应用中医药防治化疗后毒副反应经验浅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3):4.DOI:10.13935/j.cnki.sjzx.1503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