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剿匪战士正在山中侦察,忽见远处火光冲天,隐隐飘来哭叫之声,他心

蜀山史道道 2025-02-25 10:46:33

1949年,解放军剿匪战士正在山中侦察,忽见远处火光冲天,隐隐飘来哭叫之声,他心中一凛:“不好,土匪在抓人!”

湘西土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在漫长的历史中,湘西地区一直是土匪活动的重灾区,这片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横跨湘黔边界,东至常德、邵阳,北接湖北,南至广西。民国时期,湘西的土匪活动达到了极点,几乎“逢山必有洞,逢洞必有匪”,土匪的数量惊人,超过了10万。许多匪首将为匪视为一种通过暴力实现升官发财的捷径。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要想当官,拖队上山;政府招安,军师旅团。”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土匪活动的普遍性与当地百姓的无奈。 1949年9月,湖南和平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遭遇失败,但他们并未放弃,依然向湘西地区派遣特务,试图通过重金收编土匪武装。这些湘西土匪不愿放弃曾经的寄生生活以及从中获得的利益,他们迅速联合起来,拼凑出了3个暂编军和12个暂编师,还组成了包括“湘鄂川黔反共救国军”在内的10多支反动武装力量。 同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西线主力的第38军和第39军从常德出发,挺进湘西,成功绕过桂系白崇禧的集团,连克沅陵、溆浦、泸溪、辰溪、怀化、芷江等10多个县城,正式展开了湘西剿匪的战役。 湘西土匪的历史延续了几个世纪,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这些土匪被依法处理,但其留下的历史烙印依然深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时曾问毛泽东:“蒋介石骂主席是‘匪’,那主席怎么骂蒋介石呢?”周恩来幽默地回答:“我们的报纸有时叫他‘蒋匪’,我们也被回骂成‘匪’,反正我们是骂来骂去。”

1949年深秋,湘西群山间的晚霞映红了天际。湘西游击纵队警卫中队长易鹏飞正在山林中执行侦察任务。就在这时,茶田垄方向突然腾起一股浓烟,远处传来阵阵哭喊声。这情形他再熟悉不过——土匪又在祸害百姓了。 虽然这一年湖南大部分地区已经获得解放,但在湘西这片广袤的山林之中,依然潜伏着不少土匪势力。其中最为猖獗的是两股人马:一支由原国民党将领石玉湘率领,另一支则是世代为匪的张玉德。这两股土匪在湘西山区连年肆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剿灭这些祸害乡里的匪患,解放军第47军141师418团被派驻到辰溪地区。 易鹏飞出身于湘西山区的一个贫苦农家。在他年少时,就亲眼目睹过土匪们是如何残害乡亲的。这段经历让他对土匪的暴行深恶痛绝,也促使他后来参军入伍。如今作为警卫中队长,他深知剿匪的重要性。 看到远处的火光,易鹏飞立即朝着茶田垄方向奔去。赶到村子时,他发现一群土匪正在四处纵火抢掠。面对百余名土匪,他虽然只身一人,但看到乡亲们遭受暴行,他毫不犹豫地开枪击毙了一名匪徒。这一枪彻底激怒了土匪群。他们嚎叫着围拢过来,逼得易鹏飞躲进一间房屋内据守。 土匪们见拿他没办法,干脆放火烧房。浓烟很快弥漫了整个房间,易鹏飞的处境十分危急。就在这时,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僵局。原来是副团长陈明友带领部队及时赶到,这才解了易鹏飞的危机。

1950年12月,金珍彪正在佛塔坡古庙里接受“集训”。他和上千名其他囚犯被关押在这里,每天都有十多人被执行枪决,地点就在金珍彪所在的小阁楼对面那片小森林。看着窗外的枪决场面,金珍彪不禁感到心头一紧,自己什么时候会轮到呢?有一天,突然有人喊了他的名字,金珍彪的心跳加速,想不到这一叫会改变他的一生。 进来的是解放军的梁排长,他微笑着看着金珍彪,语气温和,完全不像是来拉他去接受死刑的。梁排长向他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是否愿意参军,去朝鲜与美国的军队作战。虽然金珍彪并不清楚远在5000里之外的朝鲜局势如何,但他还是急切地回答了“愿意”。 金珍彪、宋德清、蒲德美、蒲昭义、蒲德厚、孙家怀、向明清等人,就这样先后被派往朝鲜。解放战争期间总结出的诉苦教育方法也被应用到这些新战士身上。通过让他们倾诉在旧社会遭受的苦难,并启发他们认识到新社会的变化,新战士们开始理解参军的意义——保卫胜利果实,帮助贫苦百姓翻身。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曾经是土匪的这些新战士,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不断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逐渐融入到集体中,成为英勇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金珍彪表现突出,击毙了最多的敌人,因此被授予一等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等荣誉。1954年,朝鲜战争停火,志愿军开始陆续撤回祖国。那些幸存的志愿军战士脱下军装,作为普通士兵回到了家乡。 然而,他们回到家乡后,面临的是全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由于金珍彪等人曾经当过土匪,当地百姓视他们为阶级敌人。虽然在部队中,他们被算作非正统的志愿军,但战争结束后,他们的身份依旧使他们在乡亲中无法获得认同。金珍彪无法忍受乡亲们的冷眼与冷言,决定再次进入山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0 阅读:165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