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贺龙率领红军二、六军团围攻湘西的龙山县城,国军将领徐源泉大惊,立即调兵遣将,在鄂西一带大摆封锁线,红军一招声东击西,调动敌人进入伏击圈,最终在湖北来凤的板栗园全歼国军一个师,史称“板栗园大捷”。
贺龙元帅以其直率豪爽、风趣幽默的性格深受大家喜爱,面对失败时也始终保持乐观。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隐蔽起来,周恩来找到他,半开玩笑地说:“你的首级现在值钱了,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收买你的脑袋。”贺龙听后连连摇头,说道:“掉价了,掉价了!起义前,蒋介石为了拉拢我,给了我五百万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还封我做武汉卫戍司令。我就是不跟他走,怎么现在他又那么小气了!” 事实上,蒋介石曾多次试图拉拢贺龙,每次出价都比前一次更高。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军阀们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或扩张势力,急需大量军队。而要养军队,除了钱,还需要武器。拥有一个军工厂,等于拥有了印钞机,不仅能制造军火,而且可以大幅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增强自身实力。蒋介石早期的拉拢手段,显然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贺龙依旧坚决不为所动,坚持参加了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转战广东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创,损失惨重,贺龙和周恩来等人一起行进,在不断的战斗中,贺龙一度心生退意,他对周恩来说:“让我入党吧!我把一切都交给共产党,党叫我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在部队行至瑞金时,贺龙在一座破旧学校内与周恩来等人举行了简单的入党仪式。 1959年,贺龙重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忆起自己入党的情景,他微笑着说道:“有人说我要求入党几百次,那是夸张了,但几十次总是有的。因为我作为军阀入党,特别难,党要对我进行严格的考验。”
一九三五年六月的一个清晨,湘西龙山县城外的树林里,红军侦察连的战士们正在进行例行巡查。晨雾中,一个身影闪动,引起了战士们的警觉。这个意外出现的国民党士兵,不仅没有抵抗,反而主动表示要投诚。这个看似普通的晨间小插曲,实际上是红军在湘西战场上一场重要胜利的开端。 就在同一时期,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的统帅下,正在对龙山县城展开围攻。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攻占县城,更是一个更大规模军事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当时的湘西地区,山势险要,地形复杂,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战略要地。贺龙选择在此时对龙山县城发起进攻,显示出了极高的战术眼光。 消息传到国民党军队指挥部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国军将领徐源泉立即采取应对措施,调集大量兵力在鄂西一带布置防线。他的想法很简单:既要确保龙山县城的安全,又要切断红军可能的退路。于是,一道绵延数十里的封锁线很快在鄂西地区形成。然而,徐源泉没有想到的是,这恰恰中了红军的计。 贺龙和红军指挥部早就预料到敌人会有这样的反应。红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表面上对龙山县城施加压力,实际上却在悄悄调动主力,准备在另一处发起致命一击。这个精心选择的地点,就是湖北省来凤县的板栗园地区。
1935年2月,蒋介石除了继续集中兵力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外,还从湘鄂两省调集了十万正规军,组成六个纵队,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展开“围剿”。红二、六军团在长达两个多月的作战中未能突破敌人的围困,随着时间推移,根据地逐渐缩小,部队人数也锐减至九千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采取新的战术。贺龙等人商议后,决定带领两军团主力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向江北转移。在撤退前,贺龙曾说道:“蒋介石下了大本钱,要抄我们的家,要消灭我们红军。抄家嘛,可以,但要消灭我们,办不到!” 到1935年秋,红二、六军团的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贺龙的指挥,红二、六军团从被敌人追击变为能够整编军团、消灭敌人,部队规模也扩大至两万人,成为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这一时期是红二、六军团战史上最为辉煌的阶段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贺龙率领部队挺进绥南,与晋察冀野战军一起发起了绥远战役,成功收复了被国民党军占领的丰镇、集宁等城镇。1946年7月,贺龙指挥了晋北战役,攻克了朔县(今朔州)、宁武、繁峙等8个城市,并歼灭国民党军阎锡山部8600余人。1947年3月,当国民党军向陕甘宁边区发起重点进攻时,贺龙再次被任命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并兼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任。 在那时的艰难条件下,贺龙指挥下的部队和民兵积极配合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作战,为中共中央后方基地的安全提供保障,并负责西北战场的后勤工作和根据地建设。他将党政军民的力量集中起来,为前方筹集经费、粮草、被服、弹药,并不断组织新的兵团开赴前线,确保西北野战军能够有效应对国民党军的进攻并转入反攻。 1949年2月,他成为西北军区司令员,并在同年11月率领第18兵团翻越秦岭进入四川作战。贺龙和第二野战军发起了成都战役,采取了政治攻势与军事包围相结合的战略,成功迫使国民党军主力裴昌会兵团投降,解放了西南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