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他,“这个你拿着,它能保佑你平安”。谁知38年后,这颗泥丸竟价值2亿。 1971年的内蒙古,寒风凛冽,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赤峰市经历了数十年罕见的低温。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一位退伍军人正驾驶着邮政车辆在荒野中穿行。他叫王占奎,如今是阿鲁科尔沁邮电局的一名普通司机,每天负责往返于各个邮路之间,将一封封信件、一个个包裹送达目的地。 王占奎像往常一样,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行驶。突然,他发现路边的雪地里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凭着军人的敏锐直觉,他立即停下车查看。 雪地中躺着一位老人,已经失去了知觉,身体几乎完全被积雪覆盖。王占奎顾不上寒冷,立即跳下车查看老人的情况。他用多年前在部队学到的应急救援知识,先用雪轻轻摩擦老人的手脚,试图唤醒老人的知觉。当看到老人稍有反应后,他立即将老人背上车,开往附近最近的一户牧民家中。 在这片草原上,这样的救助并不罕见。经过一夜的休养,老人终于恢复了意识。原来他是附近一座佛寺的住持,因为寺庙最近遭遇火灾,不得不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前往邻近的寺庙寻求帮助。没想到途中遭遇大雪,迷失了方向,最终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里。 分别之际,老住持执意要感谢王占奎的救命之恩。他从怀中掏出一个用黄布包裹的小包递给王占奎,说这个东西能保佑他平安。王占奎打开一看,是一个精致的骨质小盒,上面还镶嵌着两颗红宝石。他本想推辞,但老住持坚持要他收下这份谢礼。 王占奎试图询问这份礼物的来历,但老住持却笑而不答,只是再三叮嘱他要好好保管。就这样,这个神秘的小盒子被王占奎随手揣进了军大衣的口袋里,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想起这件事。 二十多年的时光匆匆流逝,那个雪夜里的邂逅早已被王占奎淡忘。直到一次整理旧衣物时,他从一件尘封多年的羽绒服中翻出了那个骨质小盒。岁月的痕迹并未磨损这个精致的盒子,两颗红宝石依然闪烁着微光。 带着好奇,王占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里面填满了一层厚厚的蜡,隐约可以看到蜡层下封存着什么东西。他找来工具,仔细地剥开蜡层,一颗土黄色、约有鸡蛋黄大小的圆珠出现在眼前。这颗珠子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质地坚硬。 起初,王占奎以为这不过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便随手将它放入了家中的鱼缸。然而就在当天夜里,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大吃一惊。黑暗中,那颗被误认为是石头的珠子竟然散发出淡淡的荧光。这一发现让王占奎立即想起了传说中的夜明珠。 为了弄清这颗珠子的真实身份,王占奎开始了一段漫长的鉴定之旅。他先后辗转于天津、北京等地,寻访多位专家。在天津珠宝鉴定中心,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颗陨石钻石夜明珠,但很快又因为其他专家的质疑而收回了鉴定结果。 经过多轮检测,这颗珠子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中国地质大学的检测证实它是天然形成而非人工制品,地质科学院通过电子束检测确认了它的钻石成分,最后在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的X射线衍射检测中,终于确认了它的陨石身份。 2007年,多位权威专家联合签署了最终的鉴定证书。这颗珠子被估价高达2500万美元,约合2亿人民币。很快,一位香港富商表示愿意出价2亿购买这颗稀世珍宝。然而,王占奎最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将这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无偿捐赠给中国佛教学会。
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
蜀山史道道
2025-02-25 10:43:18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