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位老妇人上山采野果时,突然看到一大群苍蝇在草丛中飞舞,发出嗡嗡声,她没太在意,可很快听到草丛里传来沙沙的声音,紧接着伸出一只手,大娘吓了一跳,鼓起勇气拨开草丛,结果发现了一个满身是血的红军战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8月,酷暑笼罩着湖北黄冈的崇山峻岭,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葱茏,却也是硝烟弥漫的战场,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梁从学,一个年轻的红军团长,正带领着他的部下在山间与敌人周旋,枪林弹雨中,他们寡不敌众,渐渐陷入了困境,为了保存实力,大部队开始撤退,而梁从学却选择了殿后。 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梁从学握紧了手中的枪,他必须为战友们争取更多的时间,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就在这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炸开,梁从学只觉得腹部和胸口一阵剧痛,接着便失去了知觉,他重重地倒在了茂密的草丛中,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战事结束后,梁从学的战友们在草丛中找到了他,看到梁从学胸口和腹部的伤口,大家都默然垂泪,他们以为,他们的团长已经牺牲了。 就这样,梁从学被留在了这片山林中,山风呼啸,落叶飘零,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第二天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一位老大娘便背着竹篓上山采药,这位老大娘名叫李翠兰,是当地有名的草医,她常常深入山林,采集各种珍贵的草药,用以治病救人。 李翠兰一边走,一边寻找着草药的踪迹,突然,她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一丝异样一股淡淡的血腥味,顺着这股味道,李翠兰来到了一片草丛前。 出乎意料的是,草丛中竟然躺着一个人!这个人身着军装,胸前和腹部都有骇人的伤口,李翠兰连忙探了探他的鼻息,发现他奇迹般地还活着! “红军的同志!”看到昏迷男子胸前的红星,李翠兰顿时明白了什么,在这乱世之中,红军就是百姓心中的希望。 李翠兰顾不上多想,将梁从学背到了竹篓里,她要把这个伤员带回家,无论如何也要救他一命! 山路崎岖,李翠兰背负着梁从学,一步一步往家里走,她的背上沁出了汗,竹篓勒得肩膀生疼,但她却丝毫没有怨言,在这个苦难的年代,能为革命尽一份力,是李翠兰最大的心愿。 终于,他们来到了李翠兰家中,这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但却干净整洁,李翠兰小心翼翼地将梁从学放到床上,然后开始准备治疗的药物。 她点燃了油灯,借着昏黄的灯光,李翠兰仔细检查着梁从学的伤势,腹部和胸口的弹孔深可见骨,伤口周围已经开始化脓,最让李翠兰担心的是,梁从学的身体已经烧得滚烫,显然是伤口感染引起的高烧。 在李翠兰的悉心照料下,梁从学的病情终于有了起色,伤口开始愈合,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伤口愈合的过程漫长而煎熬,化脓,发炎,这些都是常事,李翠兰几乎每天都要为梁从学换药,清理伤口,那口大铁锅,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她在锅里熬制各种草药,有的用来消炎,有的用来生肌,锅里的药汤时而清澈如水,时而浓稠似浆,散发出一股股独特的草木香气。 每次换药,李翠兰都要用药汤仔细地清洗伤口,再用洁净的绷带缠绕,梁从学虽然还在昏迷中,但每到这个时候,他的眉头都会紧锁,冷汗直流。 日复一日,李翠兰就这样照料着梁从学,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伤员,为了给他准备药材和食物,李翠兰常常通宵达旦地在山上搜寻,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 就这样,在李翠兰的精心治疗下,梁从学的伤势终于有了大幅好转,伤口不再化脓,新生的皮肉开始覆盖创面,然而,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李翠兰面前。 由于长时间卧床,梁从学的肌肉开始萎缩,如果再不进行锻炼,他恐怕很难重返战场,可是,山村里哪有什么现代化的康复设备?李翠兰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山村,李翠兰做了一个决定,她把梁从学扶到院子里,让他靠在自己身上。 起初,每走一步对于梁从学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他的双腿像面条一样软,全身的力气似乎都被抽空了,但是,在李翠兰的鼓励下,他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挪动着。 就这样,李翠兰每天都会扶着梁从学在院子里走上几圈,渐渐地,梁从学的双腿开始有了力气,他可以独立行走了,李翠兰欣喜若狂,她知道,梁从学离重返战场的日子不远了。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当梁从学终于可以像个健康人一样在山间奔跑时,他知道,是时候告别这个可爱的山村了。 离别的那天,李翠兰特意在那口大铁锅里熬了一锅鸡汤,她把最后一副补品灌进了梁从学的肚子里,就像灌注着满满的祝福。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官方账号——梁从学:两次“肃反”未被杀,拟授少将陈毅为其鸣不平而改授中将
1936年,一位老妇人上山采野果时,突然看到一大群苍蝇在草丛中飞舞,发出嗡嗡声,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9 10:27:14
0
阅读:352
随波不逐流
感谢你为我们挽救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