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时,朝廷消灭了叛王李锜,活捉了他的一个小妾。此妾甚美,宪宗悦而幸之,然后她就怀了孕,生下了李忱,受封光王。 李忱的母亲郑氏原是李锜的侍妾,因貌美被宪宗纳入后宫,但出身低微的她始终无法摆脱“叛臣家眷”的烙印。他是宪宗第十三子,却因母亲身份尴尬,连名字“李怡”(后改名李忱)都透着边缘化的意味。 李忱的童年笼罩在压抑中。其他皇子锦衣玉食、嬉笑玩闹时,他总独自蜷缩在角落,目光呆滞,沉默得如同一块顽石。十一岁那年,他被封为光王,可封号带来的不是尊荣,而是更深的孤立。一次,他梦见自己化龙飞天,兴奋地告诉母亲郑氏,却被母亲惊恐地捂住嘴:“此梦若传出去,你我性命难保!”果然,这传闻飘到唐穆宗耳中,这位宽厚的兄长非但未起杀心,反而笑道:“此乃李家英物!”可这句夸赞话却让郑氏母子愈发谨小慎微。 在李忱谒见懿安太后的路上。一队蒙面刺客突然杀出,刀光剑影中,侍卫拼死护住少年亲王。李忱虽毫发无伤,却在众目睽睽下瘫坐在地,浑身颤抖如筛糠。自此,他彻底“痴傻”了——见人只会傻笑,问话半天憋不出一个字,连走路都踉踉跄跄。皇室宗亲们窃窃私语:“光王被吓破了胆!”。 唐文宗继位后,这位“傻子皇叔”成了宫廷取乐的工具。在一次宴会上,文宗当众宣布:“谁能逗光王开口,赏金百两!”亲王贵胄们轮番上阵,或扮鬼脸或讲笑话,李忱却始终目光涣散,嘴角挂着涎水。众人哄堂大笑时,唯有颍王李炎脊背发凉——他注意到,无论遭遇何等羞辱,李忱的手指从未颤抖过分毫。这个细节让李炎登基为武宗后,对皇叔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死亡游戏。寒冬腊月灌醉李忱,将他扔上烈马;马球场上“失手”将其撞下高台;甚至命宦官趁夜将其推入结冰的池塘。但李忱总能在生死边缘“侥幸”逃生,最惊险的一次,武宗直接命令宦官仇公武将他捆住手脚扔进粪坑。腐臭的秽物漫过口鼻时,李忱仍保持着痴傻的憨笑,直到仇公武假意补刀,实则将他藏入粪车送出皇宫。当夜,长安城外的安国寺多了个叫“琼俊”的哑巴和尚,日日扫落叶、撞晨钟,任谁看来都是个愚钝的行者。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因服食丹药暴毙,留下五个幼子。掌权宦官马元贽等人相中“傻子王爷”李忱,盘算着扶植傀儡把持朝政。当蓬头垢面的李忱被接回大明宫时,仇公武得意地对同僚低语:“此等痴人,正合为我等掌中玩物。”登基大典上,李忱的表现似乎印证了他们的预判——他歪戴冕旒,冲着玉阶傻笑,口水沾湿了龙袍前襟。 然而次日黎明,太极殿上演了唐朝最震撼的逆转。晨曦中,新帝缓缓抬头,呆滞目光化作鹰隼般的锐利。他开口第一道诏书便如雷霆炸响:“罢李德裕相位,流放崖州!”满朝文武尚未从震惊中回神,第二道敕令接踵而至:“即日起,宦官不得与朝臣私相授受。”曾经将他扔进粪坑的仇公武浑身发抖,此刻才明白,自己亲手迎回的不是傀儡,而是蛰伏三十六年的真龙。 李忱展现了惊人的治国手腕。他每日五更临朝,深夜仍批阅奏章,将《贞观政要》抄满屏风以自省。面对盘踞朝堂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他借“李党”领袖李德裕倒台之机,提拔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彻底终结朋党之祸。为根治宦官专权,他设计将马元贽明升暗降,某日听闻宰相马植与宦官饮酒,当即将其革职流放。 对外,这位“装傻皇帝”重现了太宗风范。他趁吐蕃内乱收复河湟失地,派兵平定安南叛乱,令回鹘、党项纷纷遣使朝贡。对内,他改革税制,严惩贪腐,甚至能随口说出六品以上官员的履历。某年大旱,他登上龙首渠城楼,望着龟裂的农田泪流满面,次日便削减宫廷用度开仓赈灾。百姓称这段治世为“大中之治”,史家感慨“宣宗在位,刑政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 可叹这位隐忍半生的帝王,晚年竟重蹈覆辙。为求长生,他大量服食丹药,最终在五十三岁毒发身亡。
唐宪宗时,朝廷消灭了叛王李锜,活捉了他的一个小妾。此妾甚美,宪宗悦而幸之,然后她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2025-02-20 20:06:29
0
阅读: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