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汗才会阳气内蒸 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里说过一句话:“欲湿之去者,

妙晴谈养 2025-02-18 14:20:46

止汗才会阳气内蒸 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里说过一句话:“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 意思就是:想要赶走湿气,关键是要让阳气在体内慢慢蒸腾,而不是一下子全泄出去。这样,阳气充满肌肉关节,湿邪自然无处藏身。 我在治疗银屑病时发现,“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这招不仅对湿邪有效,对付其他邪气——尤其是那些拖了很久的病——也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说白了,中医里的“邪”并不是真的有个具体的东西,而是通过症状推断出来的。所以,像痰湿、寒凝、瘀滞这些导致病拖拖拉拉好不了的,都可以认为是湿邪在作怪。这样一来,“阳气内蒸”这个原则,就成了对付所有顽固病的“万能钥匙”。 从出汗的角度来说,怎么做到“阳气内蒸”呢? 就是要控制出汗,既不能不出,也不能出太多。出汗是为了“给邪气一条出路”,不让它憋在体内;但出汗又不能太猛,否则阳气就泄光了,湿邪还是纹丝不动。 打个比方,就像蒸馒头:火不能太大,否则水一下子全变成蒸汽跑光了,馒头还没熟;火也不能太小,否则蒸汽不够,水还是死水,馒头照样熟不了。只有火候恰到好处,蒸汽充足,馒头才能蒸得又香又软。 人体也是一样,阳气蒸腾阴液,就会出汗。持久的正常出汗,说明体内的“水火”和谐,身体处于平衡状态。 银屑病患者的出汗问题,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出汗多,比如头、胸背、腋下、手心脚心;但四肢伸侧,特别是小腿和脚踝,却常常干得不出汗。另一种是除了有皮损的地方,全身都汗多。 这两种情况,都要先考虑止汗。因为汗出太多,反而没有“阳气内蒸”的过程,湿邪根本不会动,汗白出了,邪气却没排出去,这叫“汗出无效”。 明白了“阳气内蒸”的重要性,再配合止汗、促成正汗,治疗顽固性疾病就有了方向。简单说,就是让身体像蒸馒头一样,火候适中,蒸汽充足,湿邪自然无处可逃!

0 阅读:50
妙晴谈养

妙晴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