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住处接见钱学森。谈话中,毛主席问钱学森:“你搞的导弹那么厉害,那有没有办法对付它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几乎是一片废墟,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科技研发了。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工业门类基础薄弱,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科技人才也十分匮乏,几乎没有自主研发尖端武器装备的能力。 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也十分严峻。新中国的诞生,完全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敌意,妄图把我们扼杀在摇篮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公然出兵,苏联却在关键时刻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新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内忧外患,毛主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他深刻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新中国的安全;没有先进的武器,就没有国家的尊严。因此,发展尖端国防科技,打造"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最紧迫的任务。 然而,发展尖端武器谈何容易?那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大批专业人才,这些我们统统没有,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比如原子弹,美国为其投入20亿美元,调集了12万多科技人员,花了6年时间。 我们呢?国库里没几个钱,科学家凤毛麟角,还被西方列强全面封锁禁运,获取资料都难上加难。但"敌人封锁,自力更生",中国人发奋图强的勇气智慧,是任何艰难困苦都压不垮的。 为了尽快获得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235,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利用国产设备,发明"气体扩散法"提炼浓缩铀。这在当时看来是痴人说梦,因为西方认为只有机械法才能提炼铀235。很多科学家也觉得,国产设备的精度和材料都达不到要求。 但我们的科学家不服输。他们通过反复实验,历经无数失败,终于攻克了一个个"卡脖子"难题,气体扩散法竟然成功了!这一刻,中国科学家的自信心倍增。他们创造性地把国产设备的精度提高了10倍、100倍,甚至接近进口设备水平。困难面前,中国人愈挫愈勇的品格展露无遗。 中国制造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堪称现代科技史上的奇迹。这不仅是科学家们集体智慧的胜利,也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血。普通民众都尽己所能支援国防建设,工人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农民捐献破铜烂铁,人人争当国防建设的参与者。 在共同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在民族自强不息的意志支撑下,中华儿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终于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两弹"零的突破。从此,新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尖端武器,国家安全有了坚强保障,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 中国发展尖端国防科技的艰辛历程,生动诠释了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号召。在最困难的时候,是这种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当中国开启"两弹一星"研制的时候,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人才短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理工科大学生只有2万多人,整个中科院也不过200名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想到了一批在海外的爱国学子,希望他们能回国效力、报效祖国。 钱学森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已经是蜚声国际的航天专家,各种待遇和荣誉对他而言唾手可得。但内心深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肩负起了建设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重任。 除了钱学森,像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等一大批海外学子,也纷纷响应祖国号召,陆续回到祖国怀抱,为国防科技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参与,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才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然而,仅有人才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面临着技术、设备、资金等重重困难。由于当时的科技封锁,我们连最基本的资料都无法获得,许多关键设备和材料只能依靠自己生产。没有图纸、没有先例、没有经验,一切只能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困难,我们的科学家迎难而上、敢于创新,发扬"杀出一条血路"的革命精神,成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了制造原子弹,我们自主设计了大型电子加速器,建成了亚洲第一个回旋加速器。邓稼先为研制氢弹,带领团队攻关了上百个日夜,多次昏倒在工作岗位上。正是凭着这股子倔强拼搏的劲头,新中国最终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自主研发,令西方列强震惊不已。
196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住处接见钱学森。谈话中,毛主席问钱学森:“你搞的导弹那
熹然说历史
2025-02-05 00:08:0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