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被越方大型炮台挡住去路,屡攻不克损失惨重,危急关头一位老工人挺身而出:放着让我来! 提起1979年的中越战争,就不得不说说当时中越两国关系恶化的背景。原本在越南民族独立过程中,中国是越南的亲密战友。早在越南领袖胡志明时期,中国就给予了越南巨大的支持和帮助,派遣军事专家传授作战经验,提供大量装备物资,在外交上也是力挺越南。当时的中越就像哥俩好一样亲密无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越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黎笋上台执掌越南。他奉行实用主义路线,决定抛弃革命情谊,转而投向苏联怀抱。当时中苏关系已降到冰点,黎笋却选择了站在苏联一边,公开批评中国。之后越南在边境问题上对华挑衅不断,派武装人员侵入中国领土,伤害边民,破坏界碑。 更让中国无法容忍的是,越南竟然撕毁了此前承认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声明,反过来占领了中国的南沙岛礁。面对越南的种种挑衅,再心存友好的中国也无法坐视不理了。于是在1979年2月,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卫反击战,在中越边境打响。 开战之初,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凉山、高平等越军重要阵地。越南方面原本轻视中国军队,根本没想到战斗会如此迅猛激烈。面对势如破竹的中国军队,慌了神的越军退守边境重镇同登,负隅顽抗。这其中最难啃的一个硬骨头,就是素有"铜墙铁壁"之称的同登"法国炮台"。这个炮台工事异常坚固,墙外布满枪眼,四面八方戒备森严。据俘虏交代,炮台内部还藏有数千名精锐部队。如何拿下这个要塞,成了摆在我军指挥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进攻中,我军集中大量兵力,围困炮台,仅一天时间,就投入150门重炮猛烈轰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就算面对密集炮火,炮台依然岿然不动,简直比钢铁还要坚硬。与此同时,负隅顽抗的越军还放出狠话,扬言要把这里变成中国军队的葬身之地。双方在炮台附近构筑工事,形成胶着对峙态势,谁也奈何不了谁。眼看着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伤亡人数与日俱增,但炮台却始终屹立不倒。一时间,我军上下都有些焦虑。再这样下去,恐怕要误了战机,付出更大代价。 就在指挥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登场了。这个人就是广西凭祥发电厂的民兵何国安。其实早在战争开始前,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工人就一直密切关注着前线的战况。作为一名有着爱国热情的普通民众,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出一份力。 这不,听说前线打得紧,何国安放下手中的活计,骑上自行车就往前线赶。当他得知我军在攻打"法国炮台"时遭遇困难,损失惨重的消息后,顿时心急如焚。原来,何国安年轻时曾被越南强征到这座炮台修建工事,对它的构造可谓了如指掌。他心想,既然当年参与修建,那如今拿下它,我也责无旁贷! 说干就干,何国安主动找到前线指挥部请缨,要求带队攻打炮台。指挥部对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将信将疑,但眼下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同意让他试一试。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只见何国安带领一支士兵小分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炮台,接连破坏了几处敌人的火力点,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原来,何国安对炮台的防御体系和薄弱环节心知肚明。他先是指挥士兵抢占制高点,切断了炮台内外的联系,又利用死角发起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冲入敌阵。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作战,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与此同时,主力部队也乘胜追击,与突击队形成合围之势,对炮台发起总攻。 在何国安的协助下,号称固若金汤的"法国炮台"终于被我军拿下,守敌被全歼。而在攻坚战中,何国安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多次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战场之间,指挥若定,毫无惧色。战士们都说,跟着何师傅打仗,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底气。这得益于他对战场的熟悉,以及多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练就的胆识和智慧。 "法国炮台"的失守,对越军可谓是一记重创。它不仅是越军在边境地区的重要屏障,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炮台一失,越军就仿佛被抽掉了脊梁骨,土崩瓦解,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随后,我军乘胜追击,接连拿下了探某、339高地等据点,彻底粉碎了越军负隅顽抗的企图。
1979年,我军被越方大型炮台挡住去路,屡攻不克损失惨重,危急关头一位老工人挺身
熹然说历史
2025-02-05 00:08:07
0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