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3年,齐国为援助遭魏国攻击的赵国,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这场战役

鹏举谈历史 2025-02-01 13:01:35

公元前353年,齐国为援助遭魏国攻击的赵国,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两国军力的较量,更是智慧与策略的较量,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故事。 在齐国出兵之前,军事谋士孙膑为主将田忌进行了深入的战局分析,提出了“围魏救赵”的巧妙战略。他敏锐地洞察到魏军主力在外征战,国内仅剩老弱病残,建议田忌直接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以此诱使魏国将领庞涓回兵救援,从而寻找机会消灭敌军。这一计策深思熟虑,令人赞叹。 田忌采纳了这一建议,派遣小队对魏国的平陵(今山东曹县)发动攻击。然而,平陵的防守非常严密,齐军孤军深入,最终遭遇惨败,令人感到惋惜。 然而,这正是孙膑的计谋所在。他故意选择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地点,制造出齐军无能的假象,麻痹了庞涓的警惕。这一招“欲擒故纵”,让庞涓放松了警惕,专注于攻打赵国。果然,庞涓中计,听闻平陵守军击败齐军后,全力进攻,最终攻陷了赵国的首都邯郸。 田忌与孙膑迅速行动,命令齐军以少量兵力突袭大梁,同时主力埋伏在庞涓的必经之路桂陵(今河南长垣)。此时,魏军正沉浸在攻占邯郸的喜悦中,未曾想到齐军早已在后方埋伏。 魏军急匆匆赶回大梁,连辎重补给都顾不上带,日夜兼程。齐军则“以逸待劳”,在桂陵发动了突袭,成功击溃了疲惫的魏军,庞涓被活捉,后被释放回魏国,令人感慨。 孙膑通过平陵和大梁的诱敌行动,成功制造了齐军无能和兵力不足的假象,使庞涓误判齐军意图,轻率出击,最终落入埋伏。这一战,孙膑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有趣的是,第一个提出“围魏救赵”策略的并非孙膑,而是齐国大臣段干纶。当赵国求援时,齐威王召集大臣开会,国相邹忌反对救赵,段干纶却指出不救赵国对齐国的潜在威胁,认为应以魏国为敌,最终促成了齐国的出兵。 段干纶的分析相当精辟:若魏国吞并邯郸,对齐国并无好处;若直接去救赵,魏军必然会退兵。更妙的是,若能偷袭魏国,迫使魏军两面作战,待赵、魏两败俱伤,齐国再出主力攻魏,岂不是大好局面? 此时,战争局势已超出魏国的预想。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竹简,证明了孙膑的军事才华。东汉时期,孙膑兵法失传,许多人误以为孙子与孙膑是同一人。银雀山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消除了对孙膑的质疑。 与此同时,楚国也想趁机插手魏赵之战。大臣景舍劝楚宣王出兵救赵,认为若魏军攻击过猛,赵国可能投降,届时魏赵联合,楚国必面临威胁。他的高见为楚国指明了方向。 韩国则在暗中使坏,怂恿魏国攻打赵国。韩国国相申不害对韩昭侯说,若魏灭赵,必成天下之敌,各国必会拉拢韩国,届时韩国地位将大大提高。韩昭侯听后,果然与申不害一同前往大梁,坚定魏国灭赵的决心。 秦国则趁机入侵魏国,在元里(今陕西澄城)斩杀了七千魏军,最终攻占魏国的少梁城(今陕西韩城)。此时,战国群雄各怀鬼胎,希望魏赵之战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终,公元前342年,韩国遭魏国攻击,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军队再次出击,在马陵展开决战,最终魏军全军覆没,主帅庞涓自杀。虽然桂陵之战让魏国受了重创,但并未伤及根本,仍控制着邯郸。 桂陵之战后第二年,魏、韩联军在襄陵(今山西襄汾)击败齐、宋、卫三国军队,齐、魏两个大国暂时结束战争,重新回到对峙状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桂陵之战的智谋与勇气,依然在后世传颂,成为兵法中的佳话。正如古人所言:“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背后,尽是英雄与悲壮。

0 阅读:60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