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如同一位雄狮,派遣了智勇双全的秦相张仪和战将司马错,携

鹏举谈历史 2025-02-04 13:02:08

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如同一位雄狮,派遣了智勇双全的秦相张仪和战将司马错,携军东征西讨,直取巴蜀。这一场战役,犹如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奏响了秦国富国强兵的序章。巴国(今四川东部)与蜀国(今四川西部)在这场战斗中犹如两只困兽,最终被秦国俘获,巴王也被擒拿归来,秦国随即设立巴郡,封巴王为“君长”,而蜀王子弟则被贬为侯。这一系列操作,简直是“顺手牵羊”,秦国的国力随之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当年,秦国面临着两条出征之路:一是西南的巴蜀,二是东边的韩国。巴蜀如同偏僻的山寨,而韩国则是战国七雄之一,地理位置更为重要。许多人可能会问,秦国为何不选择攻打韩国,而偏偏向西南出征巴蜀呢? 事情的缘由可追溯到蜀国与巴国的世代恩怨。蜀王派弟弟杜葭萌去邻近的苴国做苴侯,但苴侯却私自与巴国交好,这让蜀王心中不安,怒火中烧,决意出兵攻打苴国。苴侯见势不妙,立刻逃往巴国,蜀王随即调兵遣将,攻打巴国。此时,巴蜀两国自相残杀,秦国如同坐山观虎斗,心中暗自窃喜,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正当秦国准备趁机而入之际,韩国也不甘示弱,开始对秦国进行侵犯。此时的秦惠文王如同一位棋手,面临着“举棋不定”的窘境:是先攻巴蜀,还是先解决韩国的入侵? 为了做出明智的决策,秦惠文王召集了张仪和司马错,二人如同两位智者,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张仪认为,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建议秦国先与楚国、魏国建立友好关系,然后联合出兵,让韩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他甚至提出,可以趁机直逼周天子所在地,劫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借此名正言顺地号令诸侯,成就霸业。听起来真是“雄心壮志”,但司马错却认为这番话过于“天真”,实在难以实现。 司马错认为,蜀国朝政混乱,正是秦国出手的良机。他提议以“为蜀国除暴虐”的名义攻取蜀国,既名正言顺,又能获得丰厚的物资,增强秦国的国力,消除未来争夺霸权的后顾之忧。此言一出,秦惠文王如梦初醒,顿时觉得“此计可行”,于是决定派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经金牛道攻打蜀国。 蜀王亲自率军抵御,但最终兵败如山倒,被秦军斩于马下,蜀国也随之灭亡。此战一举,秦国控制了巴蜀,犹如一场“春风得意马蹄疾”,让秦国的国土进一步扩展,国力也随之大增。 战后,秦惠文王为了将蜀地打造成重要基地,特意任命李冰为蜀守,治理岷江水患。李冰如同一位“水利工程师”,主持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都江堰。这一举措不仅让蜀地的农业发展蒸蒸日上,也为秦国的富国强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灭巴蜀后,西南的广大地区尽归秦国所有,真正实现了“富国、广地、强兵”的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一行动在战略上形成了对楚国的侧翼包围,为秦国未来的南进创造了有利的态势。正如古人所云:“得天独厚,顺势而为”,秦国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收获了土地与财富,更为日后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总之,秦灭巴蜀之战,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智慧的结晶。秦国在这场战争中,凭借着深思熟虑的战略与果敢的决策,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宏图伟业,留下了“横扫千军”的辉煌一幕。

0 阅读:63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