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在上大夫蔺相如的陪同下,踏上了与秦昭襄王在渑池(今河南渑

鹏举谈历史 2025-02-09 14:03:19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在上大夫蔺相如的陪同下,踏上了与秦昭襄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面的旅程。这场会晤犹如一场风波,波澜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初听此事,赵惠文王心中却有些忐忑,毕竟秦昭襄王的“犯罪前科”不容小觑。想当年,秦王与楚怀王会面时,竟然将楚王扣住不放,勒索得楚国割地赎人,真是“狡兔三窟,岂能善罢甘休”。于是,赵王在大臣们的强力劝谏下,才鼓起勇气前往,生怕不去让人觉得赵国软弱可欺,真是“未雨绸缪”。 为了万无一失,赵王携带了擅长外交的蔺相如,还特意安排了名将廉颇领兵护送,简直是“有备无患”。二人约定,若是赵王在会面中有闪失,立刻立太子为王,以免秦国趁虚而入。 在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共饮美酒,气氛一度融洽。然而,秦王突然开口,竟要赵王弹瑟,仿佛是要在此时此刻给赵王来个“下马威”。赵王虽然心中不悦,但也只得依言而弹,秦国史官则如同老鼠见了猫,赶紧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 这时,蔺相如见赵王受辱,心中不平,赶紧上前,想要转圜:“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不如让我献上盆缶,让您和赵王相互娱乐。”秦王闻言,面色顿时阴沉,心中不快。 蔺相如不甘示弱,继续跪请秦王演奏,甚至豪言:“五步之内,我可以血溅大王!”此言一出,侍卫们顿时如同见了鬼,惊恐不已,竟不敢上前。秦王面露尴尬,最终还是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立刻转身对史官说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此时,双方的气氛已然剑拔弩张。 未曾想,秦国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站出来要求赵国献出15座城以祝秦王寿辰。蔺相如则毫不示弱,回敬道:“请秦国献出咸阳来向赵王祝寿。”这番对峙,犹如“斗智斗勇”,场面一度十分精彩。 酒宴结束后,秦国也没能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因为赵国名将廉颇的防备,心中打了个退堂鼓,赵王平安归国。 渑池会不仅是一场外交事件,更是一场智勇之争,折射出当时两国的微妙关系。虽说秦王对赵王态度强势,但心中却也留有余地,这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 当时正值五国伐齐后不久,齐国被打得几乎灭国,秦国如日中天,势力渐强。可偏偏赵国挡在了秦国的面前,令其在扩张时不得不考虑从南部的楚国还是北部的赵国下手。于是,渑池会上的强势态度,正是秦国在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而赵国这边,渑池会后,蔺相如因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令廉颇心中不满。他觉得自己是拼死拼活才有的今天,而蔺相如不过是嘴皮子功夫。于是,廉颇扬言要羞辱蔺相如,简直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蔺相如得知后,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常请病假以避开廉颇。甚至在一次马车相遇时,蔺相如赶紧命仆人调转车子,真是“见风使舵”。蔺相如的门客们对此颇有微词,纷纷请辞,蔺相如却宽慰他们:“各位觉得廉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门客们答:“当然是秦王。”蔺相如则淡淡一笑:“既然连秦王都不怕,何必畏惧廉颇?”他深知,内部争斗只会给秦国可乘之机。 最终,廉颇得知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感到愧疚,便脱去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蔺相如大度地原谅了他,二人从此结为好友,真是“英雄惜英雄”。 赵惠文王的明智决策,加上蔺相如与廉颇的团结,使得秦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敢对赵国大规模动武,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局面。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蔺相如的努力让秦赵之间达成了相对平等的和平关系,秦国的矛头转向了楚国,开始了新的扩张之路。 总之,渑池之会不仅是历史上的一场外交风波,更是智者们斗智斗勇的舞台,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