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当地一个领导说道:"他大寨才几亩地?我几十万亩,收都收不过来,还拾马粪?简直可笑,别听陈永贵瞎指挥!"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那会,陈永贵到北大荒军垦农场,他将领导叫到身边说道:“你们有这么多的马粪不利用,你看这不就白白浪费了资源嘛,你们根本不懂怎么种地。”碍于陈永贵的身份,这个领导也没有辩解只是不停的表示明白了,懂了,以后绝对不会了。在他走后说了开头的话。 昔阳县,尽管在历史上曾以贫穷著称,却是一片深植读书文化的沃土。据史料详尽记载,自唐朝贞观四年至清朝光绪十二年,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三位状元、一位探花以及三十一位进士,他们无一不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更令人瞩目的是,这片土地上还走出了位高权重的尚书,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书写了昔阳县的辉煌篇章。 在这片文化深厚的土地上,大寨村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距离县城几里之遥的穷山沟中。1949年之前,这个小山村仅有几十户人家,他们世代以务农为生,生活在四周被荒山包围、土地贫瘠的环境中。绿色植被稀疏,村民们只能依靠在山沟里修建的少量分散梯田维持生计,生活困苦,常年难以饱腹。 1952年,大寨村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三十八岁的陈永贵担任了村支书,他带领五十八名村民,通过筑坝造田的方式,历经四年艰辛,将村中的三百亩田地改造成了“海绵田”。这一壮举不仅让大寨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六倍,更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丰收的喜悦。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迭起,大寨紧跟时代步伐,成立了高级社。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大寨人对农田进行了初步改造,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不仅自给自足,还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粮食。 1963年洪水肆虐时,省政府得知大寨村的困境后主动提出援助,却被陈永贵婉言谢绝。他坚定地表示,要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重建大寨村,并实现粮食增产。这一豪言壮语起初让山西省委的人难以置信,但大寨村仅用半年时间就重建了所有民房,并实现了粮食产量翻倍的奇迹。 大寨村的华丽转身,引起了众多地区的效仿。然而,一些地区盲目模仿,将平原开垦成梯田,结果适得其反,劳民伤财。有次陈永贵在北大荒视察工作时见到当地有许多马粪,这对于土地来说无疑是很好的肥料,可当地百姓并没有将这些利用起来。因此陈永贵将领导叫到身边说道:“你们有这么多的马粪不利用,你看这不就白白浪费了资源嘛,你们根本不懂怎么种地。”碍于陈永贵的身份,这个领导也没有辩解只是不停的表示明白了,懂了,以后绝对不会了。可是在陈永贵离开后,这个领导扭头就说道:“他懂啥!他大寨才几亩地?我几十万亩,收都收不过来,还拾马粪?简直可笑,别听陈永贵瞎指挥!” 三中全会后,陈永贵卸甲归田,定居北京。他常对后辈们说:“把自己看小些,世界就大些;把自己看大了,世界就变小了。”“咱们是农民出身,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本。”他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就在弥留之际,还哽咽着说:“大寨是干出来的,不是国家用钱扶植起来的。” 在陈永贵之后,郭凤莲接过了大寨发展的接力棒。她深刻认识到,大寨要发展,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郭凤莲深知,大寨的辉煌并非源于富足的生活,而是源于村民们那种淳朴实干的精神和不折不扣的信念。她说:“哪怕是在大寨最辉煌的时期,村民们每人每年也只能在过年时分到一斤半小麦,其余的都要卖给国家。但正是这份初心,让大寨能够在逆境中崛起,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不能跟历史赌气,而是要从中汲取力量。过去,全国都在学习大寨,而现在,大寨也要向全国学习。” 她曾回忆道:“有一次,在山东临沂洽谈项目时,为了躲避旅馆里人来人往的视线,我和同伴冒着烈日坐在那家单位的马路对面,耐心地等待着他们上班。” 然而,正是这段艰辛的历程,让郭凤莲重新认识了“大寨”这个金字招牌的无穷魅力。于是,她积极与外地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了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工贸园区等几十多种“大寨”品牌的产品。当她介绍大寨的饮品“大寨核桃露”时,已经游刃有余,宛如一名熟练的营销专家。同时,她还在积极筹备一个新的投资项目,并特意从北京请来了农科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她满怀信心地说:“听说甜高粱可以做成环保的乙醇燃料,我们打算尝试一下。” 她带领大寨人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与外地企业联手,推出了多种“大寨”品牌的产品。同时,她还注重绿色生态建设,将大寨梯田虎头山退耕还林,种上了各种果木,使大寨变成了真正的“花果山”。郭凤莲用她的智慧和勇气,让大寨再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在农业、工业、商贸业和养殖业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不仅如此,大寨还提出了建设绿色园林生态的宏伟目标。曾经作为中国农业样板的大寨梯田虎头山,已经退耕还林,种上了松、柏、桃、杏等各种果木,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每年,这里都会吸引着几十多万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感受大寨的独特魅力。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学习的都是其精神,那种不等不靠,一心为民的精神。
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贫瘠的土地了修建水坝,改造梯田,困难年代不要国家资助,战胜灾害,自给有余支援国家,这大寨精神才成为榜样。
什么是学习?照抄照搬、机械运用不是学习。学习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同样,学大寨不是照抄照搬他们的做法,而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他们破解难题的思路。
大圣齐天
活学活用。不是死搬硬套
用户10xxx30
让你们因地制宜。不是照搬熙抄。学的是大寨人的奋发图强精神。
xvjiliang991 回复 12-24 22:00
当时却照搬摘抄的多,因地制宜的少
星辰
前面才看到郭凤莲去美国做报告,结果人家啥也没表示,只是带去参观了一个兄弟两管理的农场,两个人种8000亩地,全机械化,产值是大寨几十倍。
用户89xxx63 回复 用户13xxx98 01-26 07:18
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时的中国,有那些机械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用户13xxx98 回复 01-10 13:35
文明人的耳光不是打在脸上
蓝虫
自立自强的精神
田园风光
工业学大庆还有,农业学大寨没有了。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回复 12-29 04:55
小时候我村里有个房子正面门楣刻着“农业学大寨”五个字,我那时候怎么读也读不懂,理解成农业学的一个相关建筑,大学毕业后,读了研究生才明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可惜的是,那房子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拆了,我在拆之前拍的房子的照片作为纪念的,后来也已找不见了
人形沙包toilet 回复 01-09 09:33
是你教条,学什么不应该说具体内容吗?学校,工厂怎么不学?
宽诚
那个时代的劳模才是劳模!才是英雄!
辉大狼
堆土为山修梯田的事也不是没有
暴二
教条主义不可取,形式主义害死人。
从南到北
那是人力不值钱地方,东北大把地
崔焕 回复 01-12 22:57
我父亲修坝,挖河都干过 上边不给钱,只给任务 生产队给工分,而且给的高 高梁米饭让你吃饱 农村这叫出工 有一次,我们全村人都跑回来了 就我父亲在那咬牙坚持 因为他早早就没有父,母 还有四个娃等着他养活
来了来了
大寨精神值得弘扬,但个人肯定是经验主义的,不能瞎指挥。
谈股论金
现在到处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多都是浮在表面做官样文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才能够接地气。
金中
这是一种精神,要多讲出来。留下脚印。
崔焕 回复 01-12 22:59
你们不知道吗?
春毛
大寨精神永放光芒。
6666
尊重科学,敬畏自然。
松竹之风
大寨,全国农民心中永远不倒的旗帜
TONY LEE
马粪满地不收拾到地里,就是浪费,过去的地主家里几百亩地也捡马粪牛粪
假装有名字 回复 12-28 19:37
秋收的时候去捡马粪?那是傻子才干的事!东北也用农家肥!但绝不是秋收的时候!你觉得几百亩已经很多了!但在农场真的不算多!我今年去建三江大兴农场参加婚礼,当地人指着一户人家说,他家2万亩地,是我们农场地最多的!
南若妖
学的是精神而不是形式,但往往推广的是形式。
名将戚继光
陈永贵 劳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实干家
老韓
北大荒,没叫错
sumd4y 回复 看你往哪跑 01-03 14:16
海南还没有哈尔滨市大,东北种地是按顷算的,海南那点产量拿什么和东北比,粮食年产量数据已经给你了占全国总产量11%
看你往哪跑 回复 01-03 13:20
论粮食年亩产,你和海南岛比一下再说。北方一年几茬?温室大棚成本高不?海南岛种可以3-4茬。年产比不过南方的。不过南方不种粮食 种水果 经济作物 蔬菜 鲜花。年单产经济价值更高。北方种不来这些,东北合适大豆 玉米 梗米,南方不爱吃这些,我们更喜欢吃籼稻。
自然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聪慧的兔爷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没听说过学大寨把平原改造或梯田的,是小便自己想象的吧
谁知我心
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贫瘠的土地了修建水坝,改造梯田,困难年代不要国家资助,战胜灾害,自给有余支援国家,这大寨精神才成为榜样。
h10007
这领导也是个嘴炮估计没种过地,你东北大冬天的还种地吗?你看看承包到户以后那些牛粪马粪都去哪里了!
用户12xxx57
学大寨是学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有困难自己克服。不是学他怎么种地,要因地制宜。
用户14xxx41
你多大年纪?那个年代你去过大寨吗?你所表达的是你所见吗?你知道那个年代去大寨参观学习的人是不能和大寨的社员接触交谈的吗!
老陈
给个数字,产量六倍是多少,产量翻倍又是多少
用户80xxx49
学的是精神,不是模式。
五洲信徒齐
假大空年代树立的榜样典型,经过艺术修饰带有技巧性的迷惑特色,但是其内容本质仍然是假大空。
用户10xxx93
大寨人多地少削山为田,而北大荒人少地多种不过来,为什么不资源流动一下呢?
我爱宝贝 回复 01-09 16:05
你以为流动不要成本吗
用户19xxx28
活学活用,拒绝盲从。
大中消息
这种背地里抱怨的人绝对是小人
老朋友
因地制宜。
Rin
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以搬家
三实先生
胡编乱造的故事!
黄D528
小编的用心是什么?此心险恶!
人民车夫
北大荒的这个领导就是小编,还是小编捏造虚构出来的人物,为了稿费流量真的无底线,不要脸啊
崔焕 回复 01-12 23:03
这个领导绝对是东北本地人 因为他的本性不虚伪
用户17xxx53
一个县从唐朝到光绪才出三十几个进士就吹得上天,绍兴柯桥州山一个小村只是明清两朝就出一百四十多个进士也不见得怎么炫耀[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lili
人家让你因地制宜。不是照抄照搬。
用户94xxx91
别与一个文盲争论
用户不在线
小作坊和大企业两种管理模式
罗明
每人每年只能分一斤半小麦?平时吃啥?
用户18xxx39 回复 01-02 20:31
你吃啥长大的
用户10xxx58
让这人去大寨他就知道了
申和亭
当时我们村修了很多地,养活了全村800多人,有其现实意义
一峰
那个时代化肥不够用,收集马粪不对吗?
全心全意
当年是指学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这种精神。
wj2129
只要勤劳,就有饭吃!
用户17xxx83
学的是精神 不是教条
晚秋的叶
那会还是整个社会素养太低 管理不了那么细致
李锐
举全国之力
灰狼阿土
北大荒三江平原,在开发出来之后我记得就是国营农场,机械化种植了。
用户10xxx28
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这是好的,但是大寨就那么几亩山地,累死也富不了,必须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用户14xxx20
没文化真可怕,乱理解更可怕[哭笑不得]
梦回金沙
那时北大荒地谁多,农家肥也是全都要投到地里的,从领导到学生人人有积肥任务,不会放着农家肥不用。那时化肥不够用。农垦人对陈永贵和大寨都很尊重,不会那么自大。
用户91xxx09
一年吃1.5斤小麦!!!
吉祥如意
叫你学大寨精神不是去比贫富[敲打][敲打][敲打][敲打]
梦回金沙
那时北大荒地虽然多,农家肥也是全都要投到地里的。从领导到学生人人有积肥任务,不会放着农家肥不用。那时化肥不够用。农垦人对陈永贵和大寨都很尊重,不会那么自大。
神采飞扬
学的是精神,不是形式。
用户10xxx07
北大荒的领导也是吹牛逼,收不过来你种那么多地干嘛?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是玩是吧?
阳光普照
大寨精神永不过时!
用户10xxx22
学大寨学大庆是学习他们那种精神,各地因地制宜 ,加上艰苦奋斗,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革命精神,没有干不成的事。
星辰
可每一样事儿都不能去手把手去教吧?大浪淘沙,能者激流勇敢而上,弱者碰壁流血终将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