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惊天动地的事变,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此时,汪精卫这个名字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频频出现,犹如一只不和谐的音符。他带领的反革命集团,四处宣扬“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论调,仿佛在为自己的投降行为提前铺路。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这位“汉奸卖国贼”终于迫不及待地宣布成立“国民政府”,把南京的“伪国民政府”大张旗鼓地摆上了台面,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了这个政权的主席。可谓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是“贼喊捉贼”! 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和共产党如同“同舟共济”,在正面和敌后战场上齐心协力,拖住了日本的脚步。然而,就在这波澜壮阔的抗战大潮中,汪精卫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暗中进行着对日妥协的活动。 南京沦陷前,汪精卫与亲日反共人士组成了一个名为“低调俱乐部”的秘密组织,简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们在周佛海的私宅中,暗中策划对日妥协的阴谋,意图在国难之际另起炉灶。 南京失守后,这个“低调俱乐部”不再“低调”,在汉口成立了一个公开的团体——艺术研究会,犹如“东风压倒西风”,在全国各地设立分会,拉拢反共反战的知识分子,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和报刊,为日后降日的行为铺垫了舆论基础。 与此同时,汪伪政权的成立外部力量也不容小觑。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政治诱降的双管齐下,先是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试图以优厚的条件劝说蒋介石投降,结果被拒绝后,立刻改换了嘴脸,加大了军事进攻力度,造成了一种“不妥协就会损失惨重”的局面,给国民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国民政府拒绝和谈,导致日本不得不另辟蹊径,宣称“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转而扶持傀儡政权。汪精卫恰如其分地进入了日本人的视野,双方一拍即合,简直是“狼狈为奸”。汪精卫抱着以和平手段解决中日问题的天真幻想,却不知自己已然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1938年11月,日、汪双方秘密签订了《上海协议》,汪精卫几乎接受了日本的所有条件,而日本则支持他成立“新中国中央政府”。这下可好,汪精卫的“贼船”终于启航。 新政府的成立可谓是“明哲保身”,汪精卫秘密策划了逃跑计划,带着陈璧君、曾仲鸣等人逃离重庆,直奔昆明,与周佛海、陶希圣等人会合,再一同逃往越南。11月29日,身在河内的汪精卫发表了著名的“艳电”,公开宣布降日。此举犹如“引火烧身”,全国上下骂声一片,连之前承诺支持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也不敢声援。 无奈之下,汪精卫只好改变计划,回到南京,依靠日军的武力震慑建立新政权。1939年6月,汪精卫在日本特务影佐祯昭的保护下到达东京,与日本首相进行会谈,达成了最终的合作协议,成为新政府的领袖,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汪精卫的“贼船”并没有航行得太顺利。日本对汪伪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迟迟不确定成立时间。最终在3月30日,汪伪政权如期成立,但汪精卫却发现自己已然成为了日本的傀儡,内外交困。 此后,汪精卫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帮助日本管理沦陷区,进行恐怖特务行动,抓捕爱国志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加紧了“以华制华”政策的实施,汪伪政权甚至发表《共同宣言》对英美宣战,真是“自取灭亡”。 南京伪国民政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最具规模的反革命集团,汪精卫这个“汉奸卖国贼”在抗日战争中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的审判终将对他做出公正的评判。此情此景,犹如古人所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希望后人能铭记这段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话说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惊天动地的事变,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
鹏举谈历史
2024-11-04 16:06:0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