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东三省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张学良这位“不抵抗将军”不得不退入关内,心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也无计可施。蒋介石对他是“剿共”不遗余力,然而张学良的军事行动屡屡失利,败得像是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四处飘荡,毫无方向。于是,他决定另寻出路,正好与抗日的呼声不谋而合。 1936年4月9日,月明如水,张学良与一位中共代表在陕西肤施进行了一场秘密会谈,仿佛一出精彩的戏剧。在这次会议上,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并请求苏联的援助。张学良甚至慷慨解囊,捐赠了一笔资金作为红军的抗日经费,真是“心手相连,共同抗敌”的好兄弟。 要说张学良与共产党密谈的缘由,还得追溯到他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自“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抵抗政策被国人耻笑,成为了“窝里横”的典型。面对舆论的压力,张学良只得辞职,远赴欧洲考察,心中无比失落。 1934年,张学良回国,满怀壮志想要投身抗日事业,奈何蒋介石却把他派去剿共,真是“无奈之举”。尽管他试图抵抗,然而东北军在战斗中接连败北,犹如“东风压倒西风”,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尤其是在与红军的交锋中,东北军的惨败让张学良意识到红军的战斗力不可小觑。 随着东北军的不断失败,张学良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出路。而此时,中共方面也在积极争取他,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把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工作提上了日程。彭德怀将中共的政策传达给东北军的指挥官们。 中共与张学良的接触,真正开始有了眉目,得益于高福源的努力。高福源作为东北军的高级军官,深受张学良的信任。他在被红军俘获后,参加了“东北军军官政治学习班”,不仅学习了抗日救国的纲领,还亲耳聆听了重要的报告,思想上逐渐发生了转变。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与思考,高福源终于向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表达了自己的新观点。1935年12月,红军围攻甘泉未果,彭德怀便让高福源去说服守军总指挥刘汉东,最终达成了和平协议,红军撤围并送去食物与柴火,真是“有心人天不负”。 高福源的努力让张学良意识到,红军的诚意并非虚假。张学良与高福源的初次见面中,他还开玩笑说:“你好大胆!你当了俘虏不算,还要我通匪,我现在就枪毙你!”高福源毫不畏惧,直言红军诚心要帮助东北军打回老家,张学良一听,立刻改口:“你说得对,我刚才是要试试你的胆量。” 不久之后,中共派出李克农与张学良进行进一步的商谈。会谈气氛融洽,但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张学良认为蒋介石还是有可能抗日的,而中共中央则对蒋持悲观态度。 在经过一系列的接触与沟通后,张学良逐渐与国民党决裂,开始向中共靠拢。甚至在1936年6月,他向中共提出要加入共产党,虽然最初遭到拒绝,但中共对他的重视丝毫不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愈发尖锐,抗日的呼声如洪水猛兽般席卷全国,而蒋介石却依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导致张学良与杨虎城心生不满。最终,他们决定发动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学良与抗日力量的密谈,开启了抗日的新的篇章。正是这场历史的相遇,让两个曾经对立的力量携手并肩,共同迎接那段艰难岁月的挑战。历史的长河中,张学良与抗日力量的合作,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道路。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东三省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张学良这位“不抵抗将军”不得不退入
鹏举谈历史
2024-10-30 21:46: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