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积劳成疾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鲁迅先生如同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以笔

鹏举谈历史 2024-10-30 21:46:52

鲁迅去世:积劳成疾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鲁迅先生如同一位披荆斩棘的勇士,以笔为刀,直面社会的黑暗。然而,命运却在他身上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须藤医生在鲁迅病情初期,误将其病症诊断为胃病与热型,真是误诊如同“黄粱一梦”,让鲁迅的病情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10月18日的凌晨,鲁迅突发病情,须藤又将急症气胸误认为支气管哮喘,真是“医者仁心”也难敌“医者误诊”,最终让鲁迅的生命之火黯然熄灭。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家中与世长辞。三天后,他的灵柩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静静地安息在上海万安公墓中。此时,多少文人墨客心如刀绞,感慨万千。 鲁迅的死因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然而他的大致病程却是有据可查的。自1935年初起,鲁迅便饱受疾病折磨,他在日记中写道:“夜肩及胁均大痛。”三月初,鲁迅因气喘请须藤医治。两个月后,鲁迅又开始每日发低烧,须藤一开始认为是胃病,治了七八天未果,又诊断为热型,真是“医者无能”,让人心痛。 亲友们见状,纷纷想请其他肺病专家为鲁迅把脉。然而,鲁迅却坚持不变,因为须藤自1933年起便为他诊治,二人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不愿显得对须藤的不信任,心中更是“情深似海”。 直到5月末,美国医生邓恩才前来看病,他一眼便看出鲁迅肋膜有积水,需立即抽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半个月后,鲁迅拍了X光胸片,证实了邓恩的诊断。如今,这张X光片仍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成为研究鲁迅病情的重要资料。 尽管病情严重,鲁迅却始终保持乐观,甚至提出要转地疗养。然而,由于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因素,他未能如愿前往日本或苏联。就在病情似乎有所好转之时,鲁迅应胡风之邀,冒着寒风前往鹿地亘家中,谁知当晚病情再度恶化。须藤医生前来抢救,却因误诊而无济于事,最终未能挽回鲁迅的生命。 时至今日,关于鲁迅去世的原因,仍有流言蜚语,甚至有人认为须藤故意害死鲁迅。这些说法主要源于1949年周建人发表的短文和2001年鲁迅之子周海婴的《父亲之死》。然而,须藤究竟是医术不精还是另有隐情,至今无从考证。 须藤与鲁迅的关系并非简单。他是内山书店的内山完造介绍给鲁迅的,而内山完造本身是亲华派,1959年还曾受邀参加中国政府的庆典。须藤品德也不差,常常劝鲁迅少抽烟。鲁迅在那个中日关系紧张的年代仍信任他,这份信任岂是“伪装”所能解释的? 鲁迅的去世,除了与医治不当有关,更与他晚年拼命工作、拼命“折腾”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1935年,鲁迅的知己瞿秋白壮烈牺牲,鲁迅为其遗著、遗译编辑出版,几乎是废寝忘食。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是在他病痛缠身的最后一年(1936年)里,他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这部书中。 不仅如此,鲁迅还在病中翻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第二部。他之所以如此拼命,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与果戈里有着相似的感受。果戈里想要成为第二个但丁,却仅仅走过了“地狱”;而鲁迅则走过了“地狱”和“炼狱”,却始终未能踏入“天堂”,那是他既向往又无奈的境地。 此外,鲁迅在病中仍与文人们在报纸上“打仗”。当时,中共响应共产国际七大的号召,提出各党派停止内争,齐心抗日。鲁迅虽然同意,但他认为左翼作家联盟的解散必须要发表声明,否则就像是左联顶不住国民党的压力,被迫解散。最终,左联并未发表解散宣言,鲁迅气愤之下拒绝加入周扬等人发起的中国文艺家协会,甚至写信表示“旧公事全都从此结束了”。 鲁迅的坚持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指责他破坏统一战线,甚至有人将他的口号视为托洛茨基派的标志。鲁迅与巴金等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以示反击。尽管口号之争未能明确分出胜负,但鲁迅与巴金等文艺界的代表人物最终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字,显示出一种团结抗日的态度。 鲁迅的晚年依然不遗余力,继续撰写杂文,甚至参加木刻流动展览会,推动现代木刻技艺的发展。可以说,鲁迅的去世,既是积劳成疾,也是他在精神上处于高度紧张的结果。 1956年,鲁迅的遗体移葬于虹口公园,中共领导人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精神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推动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一代文豪,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正如他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大地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0 阅读:0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