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至1937年8月,日军如猛虎下山,侵华的步伐如火如荼。蒋介石为了拖延敌军

鹏举谈历史 2024-11-01 22:38:12

时光回溯至1937年8月,日军如猛虎下山,侵华的步伐如火如荼。蒋介石为了拖延敌军的进攻,毅然决然地在上海发起反击,调动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然而这场战役却如同“蚍蜉撼树”,终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激战却为长江流域的物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到了12月1日,日军的铁蹄已经逼近南京,国民党将士们再次投身南京保卫战。可惜,实力悬殊,犹如“以卵击石”,终究难以抵挡日军的狂潮。指挥官唐生智的撤退决策更是让人捧心,场面混乱不堪,最终南京城沦陷,令人痛心疾首。 从12月5日至12月13日,短短八天,南京便沦为日军的囊中之物,随之而来的则是对30万中国军民的灭绝人寰的大屠杀。每每提及此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真是“悲哉,南京!” 半个多月前,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进行了惨烈的血战,但因武器装备差距,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上海迅速沦陷。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对南京的猛攻。在国民政府的决策层面,关于是否保卫南京的问题却出现了犹豫不决的局面。 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众将领齐聚一堂,如何应钦、白崇禧、李宗仁、唐生智等人都在场。蒋介石高呼:“南京乃国民政府之首都,国际观瞻所系,岂可轻言放弃?”而南京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寝所在,若不奋起抵抗,岂能向全国交代?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国民党将领对此表示反对。大家心知肚明,守卫南京的军队都是从淞沪战场败退而来的,士气低落,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白崇禧更是直言不讳:“日本人自明治维新以来,积蓄了五十年的国力,咱们连个工业体系都没有,怎么拼?” 李宗仁趁机提议,放弃南京,撤军至附近山区,依山而战,进行持久抗战。可惜,蒋介石并未采纳这一良策,反而询问谁愿意自告奋勇守卫南京。众人皆沉默,心中明白这是一场“无米之炊”的战役。 就在这时,唐生智站了出来,自愿承担保卫南京的重任,誓言与城共存亡。蒋介石大喜,任命他为南京守卫司令,调集残余部队增援。然而,除了调兵增援,国民政府也在暗中筹划战略转移,准备迁都重庆。 唐生智为何敢于守卫南京?据国民党将领宋希濂的回忆,唐生智认为南京是全世界的焦点,守住南京可为自己赢得名声,并牢牢掌控军权。而且,蒋介石曾告知他,云南有三支部队即将抵达武汉,届时将亲自前来解围。 唐生智本想着守三个月,没想到日军的进攻速度超乎想象。自从攻下上海后,日军如同猛兽,直逼南京。短短几天,江阴、丹阳接连失守,南京的危机愈发严重。 在日军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之下,国民党守军虽拼尽全力,却根本不是对手,节节败退。日军不到十天,便攻至南京城下。唐生智曾誓言与城共存亡,然而局势危急,他却开始为自己留后路,将渡江船只统一看管,心中早有退路。 12月7日,蒋介石察觉形势不妙,提前从南京逃往庐山,几天后发电报给唐生智,让他权衡局势,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然而,唐生智直到12日凌晨才匆忙起草撤退令,然而一切已为时已晚,南京城早已被攻破。 如今,组织大规模撤退已无可能,唐生智作为司令官却毫无指挥能力,命令各路部队自行撤离,场面混乱不堪。各路部队争相抢夺渡江船只,死伤无数,紫金山、雨花台接连失守,仍在坚守的将士们也壮烈殉国。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随即展开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这座六朝古都沦为人间地狱。唐生智的指挥失当加剧了南京的失守,他的空头支票不仅没有保护市民,反而在危机时刻选择逃离,最终酿成了惨绝人寰的悲剧。 这段历史如同一首悲歌,令人痛心不已。国人应铭记此事,以史为鉴,方能在未来的岁月中不再重蹈覆辙。正如古人所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历史的教训永驻心间。

0 阅读:0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