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才是应该首先被管理的对象!   我认为当前许多企业的管理有个极大的误区:几

绩效咱得细细谈 2024-09-26 16:30:03

高管,才是应该首先被管理的对象!   我认为当前许多企业的管理有个极大的误区:几乎都把管理的对象设定为中基层员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绩效考核等手段来确保这些层级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行为规范。   然而,这种管理倾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高管层的管理与监督,仿佛高管们自然而然就具备了高度的自律性和决策能力,无需额外的管理介入。实际上,无论是在规模性企业还是在小企业里,称职的高管凤毛麟角。   一名高管的薪酬相当于数个甚至数十个下属的薪酬总和,按照通常的理解,因为他们背负了整个团队的绩效,但团队绩效真的是高管们产出的价值吗?   许多高管在“吃大锅饭”,他们偶尔挥动一下鞭子,控制资源的投放,实际上团队绩效和他们并非看起来的那样强相关,甚至有的高管导致了团队绩效的下降,成为了毫无意义的高成本。业绩往往隐藏了伪高管的无能,他们的高成本被员工努力做出的业绩所掩盖。   “如何判断高管的价值”一直是个难题,往往要么以团队业绩为依据,要么就是老板的感受为主,但这就产生了很多模糊的空间,让伪高管得以栖身,并且让员工感到毫无希望。   这种“高管例外论”不仅限制了企业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还可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高管不作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决策失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高管在制定战略时可能过于自信或盲目,导致决策失误。   二是管理松懈,高管若不受有效管理,可能忽视对下属的指导和监督,导致团队执行力下降。   三是行为失范,高管若游离于管理体系之外,其个人行为可能违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损害企业形象。   四是缺乏创新,高管若缺乏必要的激励与约束,可能安于现状,缺乏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   为什么很多企业没有首先、着重管理高管人群?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多个方面。   首先,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高管作为企业的精英,应当具备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无需过多干预;   其次,权力与地位的考量,高管往往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决策权,对其管理可能引发抵触情绪或权力斗争;   再者,管理机制的缺失,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针对高管层的有效管理机制,如独立的监督机制、科学的评估体系等;   最后,文化氛围的制约,企业内部若缺乏开放、透明、包容的文化氛围,高管的管理就可能受到阻碍。   要有效管理高管,首先需要建立全面的管理机制,包括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实施严格的绩效考核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高管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其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此外,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渠道,鼓励高管与下属及平级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也是关键一环。   回到问题的核心,为什么高管才是应该首先被重点管理的对象?   简单来说,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摒弃“高管例外论”的传统观念,将高管纳入全面管理体系之中。   一是确保高管的行为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二是要提升高管的决策质量和执行力;三是激发高管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四是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关注我们,解锁更多管理的奥秘,实现增长!

0 阅读:0
绩效咱得细细谈

绩效咱得细细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