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冲千里、铁骑雄风——西魏第一猛将侯莫陈崇的激荡人生(番外)

史实记录彬彬 2024-11-29 21:48:32

今天又来聊关陇门阀的故事。

关陇门阀,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是以北魏边防六镇之一武川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的鲜卑军人为骨干,以姻亲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融合北魏分裂后逃往关中的一部分鲜卑贵族,以及关陇地区的传统汉人世族和当地豪强大族形成的一个庞大利益共同体。

它与汉末魏晋时期传统的汉人世族最大的不同在于:

汉人世族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文化或者说对儒家经义的掌握,而关陇门阀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军功。

故此,关陇门阀又被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由于本人专攻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我对关陇门阀有个“上四家、下四家”的原创观点,算是一点小小心得。

所谓“上四家”,即洛阳元氏、太原宇文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只因这四家都是皇族,理应居上。

所谓“下四家”,则是原州(今宁夏固原)李氏、洛阳于氏、扶风(今陕西宝鸡扶风)窦氏和中山(今河北保定)独孤氏。

其中,前三家可谓芝兰宝树、人才辈出、门第辉煌,都曾盛极一时。

而独孤氏的男子虽不争气,女子却大出风头,连续在北周、隋、唐三朝“母仪天下”,对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们的故事我在之前的众多文章里都有讲,本文不再赘述。

上述八家知名度最高,可以看作关陇门阀的第一梯队,但他们也仅是关陇集团这座巨大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一角。

事实上,还有很多不那么醒目,但同样实力强劲的家族隐藏于海面之下,构成关陇集团庞大而坚固的基石。

而本文要讲的,就是与宇文泰、赵贵、李虎、独孤信、李弼、于谨等并列“八柱国家”的西魏第一猛将侯莫陈崇,以及他家族的故事。

一、塞上骁骑、初露峥嵘

有些人一说起“门阀”,总觉得是一群烂泥扶不上墙却又垄断政治资源的纨绔子弟,对他们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其实,任何一股政治势力在它发轫之初,都是朝气蓬勃、昂扬进取的,绝不可能一无是处却能飞黄腾达,关陇门阀当然也不例外。

宇文泰作为关陇门阀的领军人物,既有远见卓识的睿智,又有金戈铁马的豪情,称之为南北朝最卓越的政治家兼军事统帅毫不为过。

而于谨善谋划,李弼善攻坚,独孤信善奔袭,杨忠善阻击,韦孝宽善防守,都是一时之雄。

但要说折冲千里、一骑当千,那还得是本文的男主,也是我个人最偏爱的北朝名将,西魏八柱国之——侯莫陈崇。

话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成功终结十六国乱局,一统中国北方。

为了抵御塞外游牧民族柔然的侵袭,北魏帝国在阴山、燕山沿线陆续建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六座军镇,征召良家子从军,拱卫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六镇。

当时的北魏六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故此从将领到士兵都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朝廷的待遇、提拔、赏赐也都是头一份,地位之尊崇,堪称“天之骄子、国之柱石”。

侯莫陈崇的爷爷侯莫陈元(一作“侯莫陈允”)便是那时作为“良家子”来到武川从军,并定居下来。

此后,侯莫陈崇的父亲侯莫陈兴继续在武川为将,为北魏征战沙场,并因功升入北魏朝廷,担任殿中将军、羽林监。

这一点,与贺拔氏、宇文氏、独孤氏、万忸于氏家族非常相似,子弟立功塞外,家族高居庙堂。

但随着北魏持续不断地大规模北伐,草原霸主柔然的日子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实力日渐萎缩,对北魏的威胁逐渐消失。

再加上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北方六镇拱卫京师的职责消失,重要性与日俱减,竟慢慢沦为朝廷发配犯事官员、流放罪犯的“帝国垃圾场”。

比如咱们的神武皇帝高欢的爷爷高谧,本是北魏的御史,就是因为犯事被发配到了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固阳县)。

更要命的是,由于孝文帝强力推行极端汉化改革,使得仍然保留浓郁鲜卑民族传统的北方六镇竟然成了“野蛮人”的代名词,遭到洛阳权贵的歧视,待遇一落千丈,仕途上升通道断绝。

这一切,都成为“六镇之乱”的根源,也为“河阴之变”乃至北魏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本文的男主侯莫陈崇就生于日薄西山、荣光不再的武川镇。

武川,扼守阴山主脉大青山的咽喉——白道,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故此,武川镇的军事斗争任务最为繁重,这也造就了武川子弟异常武勇的鲜明特质。

而史书记载,侯莫陈崇“少骁勇,善驰射”,更是塞上骁骑中的佼佼者。

公元523年,广大六镇军民由于不满洛阳朝廷的长期歧视,爆发了席卷塞北的六镇之乱,具体情况我在《敕勒悲歌》合集中有详细描写,本文不再赘述。

最终,北魏朝廷在昔日对手柔然的帮助下,历时三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叛乱平定。

与此同时,北魏外戚、契胡部落首领尔朱荣凭借镇压六镇叛乱起家,一跃成为北魏国内最强势的军事强人,并通过血腥的“河阴之变”垄断了北魏朝政(详见)。

征战过程中,一大批六镇鲜卑中的精英以及四方胡汉英豪或主动投奔、或被俘归降,都汇拢到了尔朱荣的麾下,比如怀朔系的高欢、刘贵、窦泰、娄昭、侯景、可朱浑道元,以及武川系的贺拔胜、贺拔岳、李虎、宇文泰、独孤信、杨忠等。

但六镇之乱虽然平定,余波却远未平息,随即又爆发了声势更大的河北葛荣之乱和关陇万俟丑奴之乱。

此时已经成为北魏实际当家人的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从晋阳南下,穿越太行山,东征河北。

滏口陉一战,尔朱荣带着他的全明星阵容和七千精骑雷霆一击,将百万叛军击溃,生擒叛军首领葛荣,平定河北(详见)。

此战,年仅十五岁的侯莫陈崇就在尔朱荣麾下冲锋陷阵,初露峥嵘。

随后,侯莫陈崇跟着尔朱荣的义兄、北魏上党王元天穆讨伐盘踞山东的葛荣叛军余部,屡立战功,受封建威将军。

次年,南朝名将陈庆之趁北魏内乱之际,率七千白袍军发起北伐,大小四十七战,攻拔三十二城,长驱直进,所向无前,一举攻克北魏国都洛阳。

尔朱荣不敢怠慢,急调元天穆、尔朱兆、贺拔胜、贺拔岳、高欢等北魏各路精锐回援,侯莫陈崇追随武川军团的二号人物贺拔岳杀回洛阳,与陈庆之激战于黄河北岸。

陈庆之虽是名将,无奈众寡悬殊,最终落败,在撤退时又遭遇山洪,全军覆没,只得孤身乔装为僧,逃回了江南。

尔朱荣收复洛阳后,侯莫陈崇由于作战勇猛,升任北魏直阁将军,时年一十七岁。

二、一骑当先、千军辟易

随着尔朱荣陆续平定河北、山东、幽州、河南后,北魏疆域内就剩下最后也是实力最强的一支叛军——关陇的万俟丑奴。

说到这个万俟丑奴,那也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物。

原本关陇地区的叛军山头林立、派系无数,但此前北魏名将崔延伯入关平叛,大杀四方,几乎将关陇一带的乌鳖杂鱼一扫而空。

而万俟丑奴硬是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泾川一场血战,竟将崔延伯所部歼灭,一时声势大振,成功登顶“关陇一哥”(详见)。

此时的关陇仅剩长安、渭南、宝鸡寥寥数城还掌握在朝廷手中,四周俨然成了叛军的海洋,形势岌岌可危。

公元530年,尔朱荣下令,命侄子尔朱天光率一千骑兵西入关中,征讨万俟丑奴。

在当时看来,这只是尔朱荣作出的无数军政命令中的一个,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深远至极。

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决定,使武川军团开始踏足关中,并在此地生根发芽,最后茁壮成长为关陇集团这棵参天大树,并孕育出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

不过当时刚组建的西征军可没有这么乐观,西征军统帅尔朱天光畏敌如虎,一心想赖着不走,结果被尔朱荣结结实实赏了一顿军棍,只得一瘸一拐踏上了征途。

西征军还没入关中,就在潼关碰上了一大票“车匪路霸”,也就是当时从蜀中逃难来的流民武装,史称“赤水蜀”。

这伙蛮子仗着人多势众,一个个张牙舞爪,口唱山歌,向西征军勒索马匹,尔朱天光一时颇为畏惧。

不料十七岁的少年将军侯莫陈崇二话不说,策马冲入敌阵,一槊将赤水蜀首领刺死!

赤水蜀人吓得四散奔逃,西征军这才进入关中。

这里有必要按下暂停键,听我交代一下这支西征军的成分,因为这对于读者了解日后关陇集团的构成很有帮助。

西征军虽然只有千把人,却可以大致分为四大派系,即:秀容川系、洛阳(朝廷)系、武川系、辽东系。

第一系是以主帅尔朱天光为首的契胡骑兵,也即是尔朱荣的秀容川嫡系。

一年之后,高欢在河北起兵反抗尔朱集团,尔朱天光率本部人马出关讨伐高欢,结果在韩陵之战中被高欢击败(详见《敕勒悲歌 第45集 血战韩陵》),这一系就此团灭,完蛋了事。

第二派是以于谨、长孙俭为代表的洛阳朝廷官员,他们出身鲜卑高门大姓,并不是尔朱荣嫡系,只是因为尔朱荣掌握了朝政大权,才不得已听命于他。

后来这批人与宇文泰在夏州(今陕西榆林)风云际会,成为了宇文泰实力拼图上最核心的私人班底。

于谨是宇文泰最忠诚也是最富谋略的助手,对西魏和北周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后近百年,万忸于氏子孙人才辈出,一直是关陇门阀的中坚力量。

而长孙俭的后人也不遑多让,如长孙晟、长孙无忌也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大咖,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三派是以副帅贺拔岳为首的武川子弟,其中就包括李唐王朝的太祖景皇帝李虎、北周王朝的太祖文皇帝宇文泰,以及后来西魏八柱国中的赵贵、侯莫陈崇,十二大将军中的宇文导、尉迟迥、达奚武、胡布头雄(王雄),以及二十四开府中的一大票猛人。

第四派则是以另一位副帅侯莫陈悦为首的“东北一家人”,包括侯莫陈悦的姑父,后来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十二大将军中的豆卢宁、宇文贵等。

这一派原本与武川系属于竞争和敌对关系,后来在李弼带领下归顺了宇文泰,成为关陇门阀中一支重要派系。

这支辽东系的后世子孙在北周、隋、唐等朝屡屡登场,或搅动风云,或挽救危局,都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当然,关陇集团的复杂程度还远不止于此,包括后来北魏分裂时孝武西迁带来的“皇族系”,武川子弟真正的“带头大哥”贺拔胜麾下的“荆州系”,以及关陇地区的汉人世族和当地豪强的“土著系”等,可谓立场纷乱、派系繁多、心思各异。

而这么多派系最终却能形成立场趋同、目标一致、同进共退的牢固利益集团,更由此可见,宇文泰作为关陇集团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整合能力之强,制度设计之精,驾驭手段之高,称一声“南北朝第一政治家”,毫不为过。

扯远了,说回正题。

击杀崔延伯以后,万俟丑奴自信心极度爆棚,居然在原州(今宁夏固原)登基称帝。

然后“御驾亲征”,率主力包围岐州(今陕西宝鸡凤翔),日夜攻打。同时派麾下猛将尉迟菩萨绕过岐州一路东进,直取武功(今陕西咸阳武功县)。

如果武功有失,长安以西就门户洞开,再也无险可守。

尔朱天光立即命贺拔岳率领他的武川军团绕过长安,火速驰援武功。

贺拔岳兵行神速,在渭水与尉迟菩萨遭遇,武川军团尽锐出击,以寡击众,大破叛军,尉迟菩萨被侯莫陈崇斩于阵中。

叛军余部狼狈向西溃退,贺拔岳率轻骑衔尾追击,追在最前面的就是侯莫陈崇。

万俟丑奴见武川军攻势极为犀利,急忙撤围而走,向“都城”原州(今宁夏固原)退却,同时命大将侯伏侯元进在百里细川(今甘肃平凉灵台县)据险阻击。

但侯莫陈崇的冲击力实在惊人,侯伏侯元进的连营在他面前如同纸糊,瞬间即被冲垮,侯莫陈崇继续长驱直入,奋起直追。

万俟丑奴见势不妙,只得继续向高平(今甘肃平凉泾川县)狼狈奔逃。

其实这也算是故技重施,当年与崔延伯死磕,万俟丑奴也是连遭败绩,拼命后撤。

崔延伯穷追不舍,却因为北魏军步骑混杂,在漫长的追击过程中阵型出现漏洞,结果被万俟丑奴反戈一击,惨遭败绩。

但今时不同往日,眼下追来的,是北魏最强骑兵——武川军,箭头人物又是武川子弟里最善冲锋陷阵的侯莫陈崇,万俟丑奴就悲剧了。

叛军退至泾川长坑,正准备结阵抵御,侯莫陈崇已单骑追至,一人一马直冲入叛军阵中,长槊到处,人仰马翻、三军辟易。

万俟丑奴被侯莫陈崇的骁勇犀利惊得目瞪口呆,正在手足无措之间,侯莫陈崇已杀到面前,一把将万俟丑奴从马上抓了过来,挟于腋下,然后纵声大呼,声震四野。

叛军见“皇帝”被俘,顿时大乱,侯莫陈崇乘势冲杀出阵,依旧是挡者披靡。

此时贺拔岳已率后军赶到,接应住侯莫陈崇并顺势掩杀,叛军彻底崩溃瓦解,武川军赢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战后,贺拔岳将万俟丑奴的名马、宝剑、金腰带全部赏给侯莫陈崇。

尉迟菩萨将兵向武功,崇从岳力战破之,乘胜逐北,解岐州围。又赴百里细川,破贼帅侯伏侯元。

丑奴奔高平,崇轻骑逐北,至长坑及之。贼未成列,崇单骑入贼中,于马上生擒丑奴。于是大呼,众悉披靡莫敢当,遂大破之。岳以丑奴乘马及宝剑金带赏崇。——《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经此一战,历时六年,耗费北魏无数人财物力的关陇大叛乱成功实现逆转。

而侯莫陈崇凭借生擒万俟丑奴的壮举,在将星云集的西征军中功居第一。

我一直觉得,后世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对赵云的描写,很大程度就是以侯莫陈崇为历史原型。

少年英雄、折冲千里、斩将夺旗、一往无前,何其壮哉!

三、效力宇文、再建奇功

此后的历史愈发风云激荡,就在西征军大捷的同一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刺杀,尔朱集团群起作乱,尔朱兆攻入洛阳,杀元子攸,另立新君,垄断了北魏朝政。

次年,高欢在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区)起兵,反抗尔朱集团,首战广阿、再战邺城、三战韩陵、四战秀容川,艰难崛起、一飞冲天,横扫关东六州,最终覆灭尔朱集团,成为北魏朝廷新的当家人。

此时尔朱天光已死,关中由西征军的两位副帅贺拔岳与侯莫陈悦共同掌握。

高欢发挥“人精”特长,用离间计诱使侯莫陈悦暗杀贺拔岳,武川军团顿时群龙无首,平凉大营乱作一团(详见)。

当时贺拔岳麾下就数李虎和宇文泰威望最高,李虎主张前往荆州,请贺拔岳的二哥贺拔胜来接管武川军,但绝大多数武川子弟力主拥戴宇文泰为新一届掌门人,侯莫陈崇就是宇文泰的坚定支持者。

最后,宇文泰成功上位,而李虎愤然出走荆州,这也为将来我们的唐太祖同志在西魏虽然身居高位却没有实权埋下了伏笔。

有人总说宇文泰是捡了贺拔岳的便宜,才有了今后的地位和成就,这个说法是很肤浅的。

且不说宇文泰后来一系列开创时代的原创性政治改革,就算在当时,宇文泰也是临危受命,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哪有什么便宜可捡?

远的高欢这只大老虎不提,就是大仇人侯莫陈悦的实力就在武川军团之上,一个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宇文泰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志坚定、做事果断、敢于冒险,他上位第一时间就作出了闪击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的决定。

贺拔岳之所以遇刺,是因为手下将领史归的背叛,而史归此时又镇守陇东第一重镇原州,离武川军的平凉大营相距不过两百里。

“袭原州、杀史归!”宇文泰一声令下,侯莫陈崇立即率七名骑兵先行出发。

不错,仅有七骑,就是这么豪横!

侯莫陈崇星夜疾驰,赶到原州,趁守军不备斩关落锁,夺取城门,并与惊惶赶来的史归展开激战。

尽管人少,但侯莫陈崇硬是凭着一己之力守住了城门。

此时,原州城中早已归顺宇文泰的李氏三雄李贤、李远、李穆四处放火,袭扰守军。

城外宇文泰率军杀到,里应外合,一举夺取原州,史归被侯莫陈崇斩杀。

崇与诸将谋迎太祖,太祖至,遣崇袭归。崇潜军夜往,轻将七骑,归见骑少,不设备。崇入据城门,时李远兄弟在城内,于是中外鼓噪,遂擒归,斩之。——《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后世有人常说,侯莫陈崇年纪轻轻,为什么可以和宇文泰、李虎、独孤信、李弼、于谨这些牛人并列西魏八大柱国?

其实很简单,生擒万俟丑奴,拥戴宇文泰上位,夺取武川军团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原州,有此三大功勋,侯莫陈崇的柱国之位,可谓实至名归。

四、功勋卓著、晋位柱国

夺取原州后,武川军获得大量装备补给,军心大振,宇文泰立即向侯莫陈悦发起强大攻势。

最终,侯莫陈悦兵败自杀,李弼率余部向宇文泰投诚,关陇全境归宇文泰所有。

而此时的洛阳又一次上演皇帝与权臣互撕的戏码,北魏孝武帝元修与大丞相高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迅速闹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宇文泰则趁机采纳于谨计谋,拼命在长安摇晃橄榄枝,引诱元修奔赴“美丽新世界”。

元修脑子一热,就真的来了。

公元534年7月,元修带着一大票元魏皇族和朝廷文武官员逃出洛阳,投奔关中,任凭高欢捶胸顿足、声泪俱下请他回心转意就是不听,活像与男朋友闹分手的无脑女友。

结果就芭比Q了!

平心而论,高欢这个“前男友”只是有点大男子主义,但内心还是很“爱”元修的。

而“新欢”宇文泰却是个十足的“渣男”。

公元535年2月,也即是元修来到长安仅半年,宇文泰就一杯毒酒要了元修的命,你说冤不冤?

至此,立国148年,传承12代皇帝的北魏,宣告灭亡。

此后,宇文泰、高欢各自拥立了一位元魏皇族作为傀儡,国号都仍是“魏”。

后世为了以示区别,根据所处的地理方位,称关中的宇文泰一方为“西魏”,称关东的高欢一方为“东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后世史学家大都认为,孝武帝元修代表了北魏正统,他既然迁都长安,那么西魏在法统的合理性上就要高于东魏。

所以,《资治通鉴》通篇都把宇文泰一方称为“魏”,并不称其“西魏”,以示西魏的正统性,却把高欢一方称为“东魏”。

就连500多年后的司马光老爷子都这么想,可想而知,在当时高欢的东魏有多么名不正、言不顺,政治上有多被动。

也正因为此,我们在史书上屡屡看到:东魏的官员一言不合就叛逃西魏,而西魏的老百姓却成群结队逃往东魏。

这是因为,西魏政治上的正统性更强,对上层人士更有吸引力;而东魏更加富庶,赋税徭役远低于西魏,对普罗大众更有利。

又扯远了,说回侯莫陈崇。

东、西魏立国之初,都恨不得一口吞掉对方,连续爆发潼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大战和邙山大战四场经典战役,可惜各有胜负,打成了平手。

但侯莫陈崇作为西魏第一猛将,纵横疆场、每战先登,一直是关陇铁骑最有冲击力和杀伤力的存在。

尤其是河桥之战中,东魏第一猛将,素有“陆上猛虎”之称的高敖曹跨马临阵,轻敌冒进,被宇文泰发现破绽,集中全部精锐猛攻高敖曹,最终将其斩杀。

史书没有记载高敖曹是否是被侯莫陈崇击败,但史书明确记载:河桥之战中,侯莫陈崇功居第一。

(大统)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要知道,高敖曹一死,侯景立即全面接掌东魏军事指挥权,布下超级大杀阵,将西魏军尽数击溃,宇文泰亡命而逃(详见)。

也就是说,整个河桥之战,西魏唯一拿得出手的功绩,就是斩杀高敖曹。

那么侯莫陈崇既然居功第一,很大可能就是指他击败高敖曹这件事。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并无实际佐证。

邙山之战后,东、西魏都意识到很难在短时期内消灭对方,于是各自开始闭关修炼。

东魏是在高欢、高澄父子的领导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整顿贪腐、修订法律,干得倒也有声有色、热火朝天。

西魏则在宇文泰、于谨、苏绰的统筹下,以《六诏》为治国纲领,全面推行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依法治国和司法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详见);

更重要的是,大力推行柱国将军制、府兵制、均田制“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在政治、军事以及民族融合上推陈出新,迈出了跨时代的改革步伐,也为关陇集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详见)。

这一时期,由于军事斗争频率下降,侯莫陈崇也转任文职,先后担任泾州刺史、雍州刺史、宁州刺史。

公元549年,三十六岁的侯莫陈崇正式晋位西魏最高军职——柱国大将军,受封梁国公,与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并驾齐驱。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八柱国并不是一次性产生的,其晋升顺序前后间隔了十多年之久。

最早晋位柱国的,当然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时间是公元537年,也即是西魏建国第三年;

其次是与皇族系、武川系、荆州系都关系良好的李虎。

尽管宇文泰内心对他十分猜忌,但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宇文泰还是从大局出发,让李虎紧随自己之后晋位柱国,可惜史书没有记载具体时间。

再次是公元548年,有四人同时晋升,分别是“皇族系”的元欣、“辽东系”的李弼、“武川系”的赵贵、“荆州系”的独孤信。

最后是公元549年,“洛阳系”的于谨与“武川系”的侯莫陈崇同时晋位,这两人一文一武,都是宇文泰的心腹干将,这也应该是宇文泰先平衡各方利益,最后加强自身实力的政治安排。

至于北周建立之后乃至隋朝开皇年间,柱国大将军泛滥成灾、严重贬值,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当。

甚至“叠床架屋”地出现了“上柱国”、“上大将军”、“上开府”等稀奇古怪的军衔。

但只要说到“八柱国家”,那仅有上述八位,其他人是没资格相提并论的。

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不得预于此列。——《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五、祸从口出、名将之殇

公元546年,养精蓄锐多年的东魏再度卷土重来,“老帅哥”高欢亲率十五万精锐南下,誓要灭亡西魏。

不料却在“无名小辈”韦孝宽镇守的玉璧城下碰得头破血流,士卒战死病死七万,高欢铩羽而归。

第二年,忧愤成疾的一代枭雄高欢在悲凉的《敕勒歌》中溘然离世(详见、)。

此后,东魏军界“一哥”侯景叛逃南梁,并在江南掀起“太清之乱”的惊天狂澜,南梁人口大量丧失,元气大伤。

宇文泰立即趁火打劫,将南梁的巴蜀、汉东之地尽数收入囊中,西魏国力大幅增长。

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逝,临终遗命由侄子宇文护全盘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

次年,宇文护废杀西魏恭帝元廓,拥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登基,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但朝政大权尽在宇文护掌握。

诞生之初的北周政权一直处于剧烈动荡之中,由于自身资历、威望不足,为了巩固权力,宇文护开始了疯狂的大屠杀。

公元557年正月,也即是北周建立的第一个月,宇文护以谋反为由,诛杀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冢宰、楚国公赵贵;

同年三月,宇文护以串通赵贵谋反的罪名,逼令柱国大将军、太保、大宗伯、卫国公独孤信自尽;

同年八月,宇文护废杀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同时逼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李远自尽;

公元560年,宇文护毒杀北周第二任皇帝宇文毓。

以上事件的原委经过,我在《关陇长风》合集里有详细描写,本文不再赘述。

此时李虎、元欣、李弼都已死去,昔日的八柱国只剩下于谨、侯莫陈崇二人。

于谨年事已高,基本不问政事,且一直是宇文护的幕后靠山,宇文护对他始终敬若神明。

但侯莫陈崇却还在盛壮之年,且军中资历、威望无人能及,有一件小事就很能说明侯莫陈崇在当时的影响力。

话说北周有一员悍将名叫王胡仁,这位老兄是最早跟随贺拔岳入关的武川子弟兵之一。

后来追随宇文泰南征北战,由于其悍不畏死、勇力过人,深受宇文泰器重,还专门为他改名为王勇。

当时江湖人称:“李穆、蔡佑,丞相(指宇文泰)臂膀;耿豪、王勇,丞相咽喉。——《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说的就是宇文泰身边的四大铁卫:“智多星”李穆、“铁猛兽”蔡佑、“杀人狂”耿豪,以及这位“万人敌”王勇(详见)。

北周建立后,王勇同志仗着自己功劳大、资格老、辈分高,整天牛逼哄哄瞧不起人,而且又是个“超级喷子”,酷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人家短处,搞得天怒人怨、人憎狗嫌。

有一次宇文护召集高级将领会议,这位“大喇叭”又在会场上大放厥词、怼天怼地,结果就惹怒了侯莫陈崇,当即在会场上将他狠狠“折辱”了一顿。

王勇当众受辱,又羞又恼,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勇性雄猛,为当世骁将。然矜功伐善,好扬人之恶,时人鄙之。柱国侯莫陈崇,勋高望重,与诸将同谒晋公护,闻勇数论人短,乃于众中折辱之。勇遂惭恚而卒。——《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

我估计侯莫陈崇当时应该不仅限于“语言的暴力”,更有“暴力的语言”。

王勇虽然号称“万人敌”,但终究不是侯莫陈崇的对手,可能当场就被打出了内伤,这才会“惭恚而卒”。

由此可见,在此时北周军界,侯莫陈崇应该是当仁不让的“扛把子”。

但这也很有可能是侯莫陈崇悲剧的根源。

关于侯莫陈崇之死,实在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

话说公元563年,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巡视原州,侯莫陈崇随驾出行。

是夜,宇文邕突然无故下旨,立即返回长安,人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侯莫陈崇对身边一个名叫常升的亲随说:“我以前听算卦的人讲,晋公(即宇文护)今年流年不利,如今陛下夜返长安,想必是晋公死了。”

这原本是一句很隐私的话,可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而且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次日,宇文邕在朝堂大会群臣,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严厉斥责侯莫陈崇。

当夜,宇文护派兵包围侯莫陈崇府邸,逼其自尽。

侯莫陈崇虽勇冠三军,但就算能杀出重围又能去哪?何况全家老小的性命怎么办?

百般无奈之下,这位功勋卓著的西魏第一猛将只能含恨自尽,时年四十九岁。

高祖夜还京师,窃怪其故。崇谓所亲人常升曰:“吾闻卜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忽还,不过晋公死耳 。”于是众皆传之。高祖召诸公责崇,崇惶恐谢罪。其夜,护遣兵就崇宅,逼令自杀。——《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这件事细究起来却有两个疑点。

第一,侯莫陈崇对亲近之人说的一句私密话,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出去?

其实史书对侯莫陈崇有一句很关键的评价——“谨悫(què)少言”,也就是谨慎诚朴,沉默寡言的意思。

换句话说,侯莫陈崇并不是个信口开河、言谈无忌的“大喇叭”。

第二,就算传开了,这句话本身也并无大罪。

他又不是说打算干掉宇文护,只是误听人言,以为宇文护今年流年不利,可能会有性命之忧,这算什么罪?更谈不上死罪了。

可惜史料记载太少,我翻遍《周书》、《北史》也没找到什么其他有价值的线索,只能自行臆测背后的真相,大家姑妄听之:

这件事一开始很可能是宇文邕有意拉拢侯莫陈崇,想借这位军方大佬的实力扳倒大权独揽的堂兄宇文护。

而宇文护对资历远在自己之上的侯莫陈崇也必定早有戒备,常升说不定就是宇文护安插在侯莫陈崇身边的“无间道”。

所以,宇文邕带侯莫陈崇出巡却夜返长安,可能就是欺骗侯莫陈崇,说宇文护已死,让侯莫陈崇护驾回京帮他夺权。

而“无间道”常升却趁机反水,把整件事抖落得天下皆知。

宇文邕的性格向来隐忍果决,见事情败露立即丢车保帅,与侯莫陈崇撇清关系。

宇文护则一不做二不休逼侯莫陈崇自尽,除掉朝中唯一能与自己抗衡的政敌。

当然,以上纯粹是我个人的脑补,大家如果不信也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总之,这位少年成名、威震天下的西魏第一猛将终究黯然落幕。

当年一骑冲阵时的绝代风华、马踏原州时的长槊流光、纵横河桥时的盖世豪情,都随风而去。

千载之下,只剩唏嘘。

六、融冶胡汉、尽归中华

侯莫陈崇虽死,但也许是多方妥协和利益交换的结果,宇文护并没有斩尽杀绝,侯莫陈氏一族继续在北周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侯莫陈崇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其中以哥哥侯莫陈顺成就最高。

侯莫陈顺早期与弟弟侯莫陈崇都在尔朱荣麾下为将,后来侯莫陈崇追随贺拔岳入关平叛,侯莫陈顺则留在洛阳朝廷,官至散骑常侍、卫将军,成了洛阳禁卫军中的高级将领。

孝武帝与高欢决裂,仓皇西逃关中,侯莫陈顺作为武川子弟,政治立场当然倾向于儿时好友宇文泰,就跟王思政、裴侠、窦炽、独孤信、杨忠等人一起来了长安。

此后,侯莫陈顺为西魏立国征战沙场,潼关、沙苑、河桥、邙山四大战役一场没落,全都参加,虽然没有弟弟的盖世神勇,但也屡立战功,表现亮眼。

侯莫陈顺的高光时刻是在公元538年的长安赵青雀之乱。

此前一年,宇文泰在沙苑大破高欢,俘虏东魏军八万人。

为了补充关中人口不足的短板,宇文泰将这些俘虏尽数安置在长安及周边地区务农。

第二年,宇文泰头脑发热,决定挟沙苑大胜之余威进攻洛阳,结果在河桥被侯景“教做人”,西魏军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有个叫赵青雀的沙苑降兵鼓动被俘的战友作乱,顿时一呼百应,乱兵迅速席卷关中。

当时“模范傀儡”西魏文帝被宇文泰带去了前线,只有太子元钦留守京城。

而宇文泰几乎是孤注一掷,带走了关中大部分兵力,长安守备力量十分空虚。

此时在河桥之战中战败的李虎第一个跑回了长安,但他的态度却十分暧昧,不但不出兵平叛,反而保着文帝太子逃出长安,北渡渭水,溜到黄土高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赵青雀叛军趁势夺取咸阳以及长安城南的宫城,声势大振,威逼长安主城区。

这时留守长安的正是侯莫陈顺,他把为数不多的守军以及长安百姓组织起来,主动出城与叛军对攻,每战必胜,打得赵青雀几乎怀疑人生。

后来宇文泰回师关中,干净利索地平定了赵青雀叛乱。

西魏文帝更是握着侯莫陈顺的手说:“渭桥之战,您有大功于社稷呀!”于是解下自己佩戴的金镂玉梁带赐给侯莫陈顺。

顺与贼战,频破之,贼不敢出。魏文帝还,亲执顺手曰:“渭桥之战,卿有殊力。”便解所服金镂玉梁带赐之。——《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公元539年,南岐州(今陕西宝鸡凤县)爆发氐人首领苻安寿叛乱。

叛军攻州夺府,气焰十分嚣张。宇文泰当即命侯莫陈顺为大都督,前往平叛。

苻安寿久闻侯莫陈顺善于用兵,不敢硬拼,就打算利用地利据险死守。

如果西魏军要硬攻多半也能获胜,但损失也不会小,毕竟西魏家底薄,损耗不起。

于是侯莫陈顺设下反间计,广布谣言离间叛军将领,同时悬赏引诱叛军投降。

他信守诺言,但凡投降的一律说赏就赏,童叟无欺,叛军斗志渐渐瓦解,投降的越来越多。

苻安寿一仗没打就树倒猢狲散,眼看形势窘迫,竟然无计可施,最后只得乖乖投降。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从这一点看,侯莫陈顺虽然不如弟弟勇猛,但计谋水平却在弟弟之上。

此后,侯莫陈顺晋位十二大将军之列,并出任西魏首任荆州总管、山南道五十二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为西魏镇守东南疆域,也为日后于谨攻灭江陵奠定了基础。

公元557年北周建立,侯莫陈顺受封太子少师,并进位柱国大将军,同年,侯莫陈顺去世。

侯莫陈顺的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相对侯莫陈崇更加丰富,如果他不死,也许6年后侯莫陈崇的悲剧庶几可以避免吧?

侯莫陈崇还有两位弟弟:侯莫陈琼和侯莫陈凯,也都一直在北周朝廷为官。

其中,侯莫陈琼追随北周武帝宇文邕参加灭齐战争,还因功晋位到了上柱国的高位。

当然,这个时候北周的军衔早已通货膨胀得惨不忍睹,不提也罢。

最后讲讲侯莫陈崇的三个儿子:侯莫陈芮、侯莫陈颖、侯莫陈晖。

前面说过,宇文护逼死侯莫陈崇,但并未赶尽杀绝,不但让侯莫陈崇风光大葬,而且让侯莫陈崇的嫡长子侯莫陈芮全盘接收了父亲柱国大将军、梁国公的官职和爵位。

这也是北周政治斗争的一大特色,杀其父而任其子,祸不及家人,包括对独孤信、李远也是这种奇葩操作。

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实现亲政后,对侯莫陈崇的这个儿子也很不错,让他晋位为上柱国。

不知道这是不是宇文邕对父亲的亲密战友侯莫陈崇蒙冤而死的一种补偿。

不过侯莫陈芮虽是长子,能力见识却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后来周武帝攻灭北齐,杨坚篡周建隋,整个开皇年间又是平定江南,又是北击突厥,又是开创盛世,在如此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侯莫陈芮居然毫无建树,默默无闻,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最后只有一句:隋炀帝登基之初,侯莫陈芮坐罪免官,流配岭南。

然后就game over了。

不过侯莫陈崇的次子侯莫陈颖却是隋朝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很值得一提。

史书记载,侯莫陈颖“少有器量,风神警发,为时辈所推”。

大概意思就是,从小气度不凡,格局很大,气质出众,思维敏捷,受到同辈之人推崇的意思。

这个“同辈之人”具体也是有所指的,至于是谁,后文再讲。

成年后,侯莫陈颖在宇文泰第十五子滕王宇文逌麾下为将。

当时北周已经灭亡北齐,统一了整个北中国,但山西北部山区的一些胡人经常造反,侯莫陈颖受命与另一位将领豆卢勣前往征讨。

侯莫陈颖与豆卢勣兵分两路,分道进击,侯莫陈颖这一路攻势锐不可当,挺进五百余里,连破叛军三处营垒,足见其勇猛。

但侯莫陈颖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当时朝廷有命,务必彻底清剿,不留后患,所以豆卢勣所部只要有俘虏,一律都是斩首。

侯莫陈颖听说后觉得不妥,立即找到豆卢勣,对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胡人并不是全部造反,有些也是被裹挟的。如今我们军事上获得了胜利,就要重视安抚,如果一律诛杀,只怕会激起更大的矛盾。”

豆卢勣也觉得有理,就改为招抚策略,果然大见成效,北地局势迅速安定下来,没有再发生新的反叛。

这可见侯莫陈颖既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又有冷静的思维判断,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很强的。

颖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行。诸胡非悉反,但相迫为乱。今慰抚,自可不战而定;如即诛之,转相惊恐,为难不细。令自归首,则群胡可安。”勣从之,诸胡争降附,北土以安。——《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杨坚建隋后,侯莫陈氏与绝大多数关陇门阀一样,迅速改换门庭,成了大隋臣子。

杨坚当然大加封赏,侯莫陈颖因此晋升上开府,并跟随杨坚第三子秦王杨俊参与到灭陈战争之中,也为华夏重归一统作出了贡献。

此后,侯莫陈颖改任地方官,先后出任瀛州(今河北沧州)、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

他治理民政的能力在当时整个隋朝也是首屈一指,当时吏部考核天下州郡的业绩,侯莫陈颖治下的州郡长期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中稳居第一,这对一个鲜卑将门出身的官员来说,是相当难得的。

后来,秦王杨俊犯事,侯莫陈颖受到牵连,被罢职免官。

当地的百姓听说他要走,无不痛哭流涕赶来相送,又自发为侯莫陈颖立碑,歌颂其惠及民生的功德。

吏部尚书牛弘持节巡抚山东,以颖为第一。后坐与秦王俊交通,免官。百姓送者莫不流涕,因相与立碑,颂颖清德。——《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隋灭南陈后,岭南地区的行政治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隋中央。

由于离得太远,民风民俗与中原差异太大,甚至语言都不通,所以每次派去的官员要么束手无策、无所作为,要么贪婪残暴、激起民怨。

派谁去治理这个“鬼难缠”的老少边穷地区呢?

想来想去,杨坚就想到了侯莫陈颖。

他当即下旨,征召侯莫陈颖入朝,并请入后宫。二人谈及童年往事,都开怀大笑,极为欢洽。

所以回应前文说的,侯莫陈颖为同辈所推崇,这个同辈里面,就有同样遭到宇文护打击的杨坚。

一个是父亲被杀,一个是岳父被杀,果然是同病相怜的“好基友”呀!

当天,杨坚就宣布侯莫陈颖为大将军,拜桂州(今广西桂林)总管、都督岭南十七州诸军事,算是把今天的两广地区所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给了侯莫陈颖。

果然,侯莫陈颖到任后,广施仁政、崇尚恩信,岭南各少数民族百姓无不心悦诚服,社情民风大为好转。

时岭南刺史县令多贪鄙,蛮夷怨叛。于是征颖入朝,上与言及平生,以为欢笑,即日进位大将军,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及至官,大崇恩信,人夷悦服。——《北史·卷六十·列传第四十八》

所以,关陇门阀子弟中,能征惯战的不在少数,但像侯莫陈颖这种既通军事,又在民政治理上出类拔萃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最后,侯莫陈颖在岭南病逝于工作岗位上,也算是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优异表现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吧?

最后简单说说侯莫陈颖第三子侯莫陈晖,他的史籍记载很简单,只说他当到了隋朝的左武候大将军、长利郡公。

但他有个儿子叫侯莫陈毅,却娶了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的姐姐,所以,侯莫陈毅与杨广就成了连襟关系,也由此显赫一时。

好了,侯莫陈氏的故事就讲完了。

其实笔者也是试图通过侯莫陈氏一族的发展,从侧面梳理一遍关陇集团的萌芽、建立与发展过程,并非简单翻译史籍,里面有些内容还是挺有原创性的。

最后,顺便回应一个在网上经常看到的争论:关陇集团的奠基人究竟是谁?

有些人一会说尔朱荣,一会说贺拔岳,我的答案很明确,不是任何人,就是宇文泰。

因为只有宇文泰思考过为什么要建立关陇集团?要采取哪些措施、克服哪些困难、达到哪些目的?

这些问题,尔朱荣也好,贺拔岳也罢,都没有思考过,难道仅凭他们当过宇文泰的领导,就认为他们是奠基人?

要知道,在他们心目中,连最基本的“关陇集团”这个概念都没有,怎么能说是奠基人呢?

归结起来一句话:关陇集团是宇文泰集合了于谨、苏绰等众多胡汉精英人士的智慧提出的原创性构想,并在他手里付诸实施,从而稳步发展起来的。

此后,宇文护、宇文邕、宇文赟、杨坚、李渊虽然对关陇集团这个庞然大物有各种各样的小心思,但总体而言,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终极原则问题上,认识是清醒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最后提一句,“侯莫陈”这个姓氏自宋朝以后,就基本都改为了“陈”姓,成为现代汉族“陈”姓的一部分。

所以,陈寅恪先生说:“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无文武分徒。”

而我说:“有容乃大,才是中华。”

8 阅读:31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