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武平三年•佛时寺“四面造像碑”
坚持走路
2025-04-03 15:01:18
【佛时寺造像碑】
北齐武平三年
通高232厘米、宽55厘米、厚51厘米
原存河南浚县东6公里酸枣庙村东北佛时寺
佛时寺位于浚县善堂镇李村村南,曾经是一座规模堪比天宁寺的寺院,可惜解放后在WG逐渐被拆除。这里遗留的最重要的文物,就是这块非同寻常的佛时寺“四面造像碑”。
此碑雕工精美,形象生动。碑顶为庑殿顶,屋脊瓦垄清晰可见。
1964年拟运往日本展览,后因“破四旧”未能成行,留存北京;1973年地方文物返回当地,石碑被运至河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
佛时寺四面造像碑碑座正面刻有武平三年(572)□月八日发愿铭记,说明佛时寺庙兴建不晚于此年代。
该碑为青石质,方蹲坐,碑座有题铭文。
碑身方柱形,四周分三层刻满高浮雕佛教故事画面,自上而下,正面分别刻交脚弥勒菩萨、释迦、阿弥陀佛。背面刻释迦诞生立像、太子半跏思维像、释迦多宝。左面刻弥勒观世音二菩萨并坐、骑象菩萨、无量寿佛。右面刻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坐说法、释迦涅槃、药师佛,下层龛外左右两下角处刻有题记:药师佛主/汲□□、/比丘道法/、比丘尼头妃/、息文邕/、孙汲子伾/妻□/□□、上官□□。
[一R] 佛时寺造像碑正面(P2-4)
碑座正面刻有武平三年(572)□月八日发愿铭记。
自上而下,正面分别刻交脚弥勒菩萨、释迦、阿弥陀佛。
[二R] 佛时寺造像碑右面(P6-9)
维摩诘与文殊菩萨对坐说法、释迦涅槃、药师佛。
维摩诘左手扶在三足凭几上。维摩诘的形象,在罗什译本出现之前已广为人所熟悉,画史记东晋顾恺之在建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反映了维摩诘信仰流行的程度。
根据题记,药师佛位于下层龛内,此龛外左右两下角处刻有题记曰:
药师佛主/汲□□、/比丘道法/、比丘尼头妃/、息文邕/、孙汲子伾/妻□/□□、上官□□。
该龛呈圆拱形,龛两侧各刻一株树,上有树冠,树身有龙缠绕,龛内主尊药师佛结跏趺坐,出露右足,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
药师两侧各有二胁侍立菩萨,各立于一朵莲花之上,最外侧的立菩萨莲台下有药叉承托。
五尊主像上方正中雕一莲花化生,两旁各雕二供养菩萨立于仰莲座上,在主佛宝座下方正中刻一香炉,香炉两侧各刻两身相向蹲坐的供养人像,中间两身似为比丘或比丘尼,外侧两身似戴冠,腰间束带,对应着两侧题记中的四位主要功德主。
[三R] 佛时寺造像碑背面(P11-13)
释迦诞生立像、太子半跏思维像、释迦多宝佛
[四R] 时寺造像碑左面(P15-18)
弥勒观世音二菩萨并坐、骑象菩萨、无量寿佛
河南省博物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