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于凤至正在家里喝茶,丈夫张学良牵着一名女子的手,风风火火闯进来。那女子跪下

寻墨阁本人 2025-04-02 16:24:51

一日,于凤至正在家里喝茶,丈夫张学良牵着一名女子的手,风风火火闯进来。那女子跪下来,哭着道:“请您成全我们吧,我爱他!”谁知,于凤至还没开口,张学良便大声斥责道:“你为难人也要有限度!” 于凤至手一抖,看着眼前哭的泣不成声的赵四小姐,不能理解丈夫所说的为难。 她深一口气,缓缓道:“这位赵四小姐,先起来吧,我还什么都没说,怎么就哭上了。” 不料,她刚说完,赵四小姐哭的更大声了。张学良立刻心疼把赵四小姐揽在怀里,对着于凤至怒目而视。 于凤至无奈,她站起来,对着张学良道:“汉卿,她可以留在你身边,不过,我有三个条件。” 第一:不能住在家里。 第二:不能给名分。 第三:将来生下下的孩子,不能姓张。 张学良一听,满口答应,之后,安排赵四小姐做贴身秘书,住在外面。 是夜,张学良急冲冲拉着赵四小姐外出居住。于凤至看着空荡荡的家里,默默叹了一口气,早就知道丈夫爱上了她人,她的条件,无非是给自己留一点脸面罢了。 于凤至回想起,洞房花烛夜,丈夫的那声:“大姐”。婚前订婚的不甘不愿,多次推脱。 她默默嗤笑一声,当年因为母亲生育前,梦到有凤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父亲便为她取名凤至。 她从小被寄予了厚望,别的小女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她已经去学堂学习晦涩难懂的知识。看着父母的期盼,她努力学习,总算名列前茅,没有辜负他们。 等长大后,父母为了她的后半生幸福,挑挑拣拣中,为她选定了好友家的儿子,小她两岁的张学良。 本以为天作之合,未婚夫也算白马少年,她羞红着脸,在家备嫁。可接连三回的定亲,对方都无故不出席。 她失了面子,也明白了对方的不乐意,只能给让父亲告诉对方:“于家女儿不愁嫁,不愿结亲,便早早退亲好了。” 谁知,因为她的话语,竟让未婚夫有了兴趣,他一反常态,主动前来定亲。除了送来的天价聘礼,他还把自己贴身佩戴的一块玉佩送给她作为定情信物。 她握着玉佩羞红了脸,想着未婚夫也算心诚,便安安心心和他成了婚。婚后,二人一开始也算琴瑟和鸣。 她会洗手作羹汤,在他深夜忙碌时,为他送去提神醒脑的宵夜。 也会为他量好衣服尺寸,认真做针线,就为他穿的规规整整,外出有面子。 她也会好好管理家里,孝顺公婆,操持家务,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 甚至在丈夫出现经济困难时,她打开自己的嫁妆盒,把银票大量地支援给丈夫,做他坚实地后盾。 更是在丈夫急需老师授课时,她义不容辞,安排授课,整夜备书。 甚至在丈夫不在家时,她也可以外出安抚众手下,去医院看望伤员,再安顿好他们家人和后续。 之后,更是成婚三年,便为丈夫生育了三名子女,家族人丁,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 可再贤良淑德的她,时间久了,丈夫张学良也不再满足于仅仅守着她一个人。 于凤至想到这里,仰起头把眼泪收了回去。她不想再哭了,之前盼着丈夫一直“爱她”,可现在看样子,他有了赵四小姐,那般护着娇滴滴地女子。以后,她对丈夫的要求,只能是“有他”了。 于凤至调整心态,慢慢地接纳了赵四小姐。看着眼前一汪清水,眼神清澈,一心一意爱着丈夫的女子,于凤至忽然懂了丈夫的坚持。 如果她是男子,她也会爱赵四小姐,如此痴情,一张白纸,爱的纯粹,没有心机。甚至就算后来大着肚子,也没有要求名分。 于凤至偶然间会有所愧疚,可想到自己的孩子,忽然又硬了心肠。 “西安”事发后,于凤至和三个孩子,被张学良立刻安排前往米国居住。说来,也算是良心之举,张学良得罪了蒋,送出去,才能护住血脉。 于凤至在米国等来的,却是张学良被监禁的消息。她心疼不已,立刻启程回到了国内,请求和张学良住在一起,好照顾他。 之后三年,二人同甘共苦,于凤至会带着张学良外出走走,开导和安抚他躁动的心,时间久了,张学良也平静了下来。 本以为一切好转,于凤至却忽然发现自己胸前的二两肉,有了病变。张学良得知立刻劝说于凤至前往米国治病,于凤至不得已,只能再次离开。 可惜这一别就是40年,二人再未相见,于凤至虽大难不死,可却等来了张学良的离 婚协议。 她心中知道,这是保全她们的方法,她含泪签署了名字,可心中始终坚定地相信,她依旧是张夫人。 可她的坚持也没有用,远在国内的张学良在恢复正常行走后,迎娶了陪在身边的赵四小姐,为他们的儿子,恢复张姓。 这些于凤至都不知道,她在米国打拼,重整家业,甚至买下两栋大房子,盼着丈夫能来此,二人可以比邻而居。 可惜,在于凤至病入膏肓时,都没有等来张学良。至此,她含恨而终,唯一的遗愿,便是可以与丈夫合葬,她的墓铭,刻着“张于凤至”。 遗憾的是,张学良百年后与赵四小姐合葬,于凤至始终孤零零一个人。 于凤至对于张学良是爱情吗?或许一开始是,可是被伤的多了,便成了家人,无法割舍的家人。 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吧!所以,婚姻中,不要一味地付出,多爱爱自己吧,然后再爱家人。 你怎么看?      

0 阅读:44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