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里,一起生

寻墨阁本人 2025-04-02 16:24:05

1969年,一对上海知青夫妇,于吉林延边插队时,在当地孤寡老人李阿妈家里,一起生活了10年。10年后,当知青返城,夫妻二人跟公社反映:“如果我们能回上海,一定要带着李阿妈走。” 1969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海知青来到延边插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夫妇的林小兰和姚祚塘。 刚到生产队,知青面临的就是生活和劳动难题。由于知青普遍不会做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这个时候,67岁的李阿妈出现了。她是朝鲜 族,丈夫早逝,一个人独居。看知青艰难,主动过来帮忙。 在李阿妈的指点下,林小兰等知青学会做饭菜,李阿妈还帮他们养了一头小猪,把知青当自己的孩子疼。还教知青说当地话,没多久,知青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 一年后,林小兰和姚祚塘回城探亲,回来的路上,确认恋爱关系。后来在组织的见证下,二人结为夫妻,没多久,林小兰怀孕了。 结婚后,林小兰夫妻在知青点住着就不太合适,李阿妈就邀请二人去她家里住。林小兰和姚祚塘感恩不尽,搬了过去,一起生活。 等孩子出生前,李阿妈忙里忙外,准备尿布、饮食。不料,半夜林小兰难产,李阿妈便摸黑走山路,找到接生婆,让林小兰顺利生产。 林小兰生了一个男孩,因为是在延边出生,就取名为延民。李阿妈特别喜欢这个宝宝,为了让林小兰夫妻白天有精神上工,李阿妈就晚上带着延民睡。 白天的时候,李阿妈会把延民背在背上,做家务。后来等延民长大,为了孩子有营养,李阿妈到处弄糖票。后来,糖票不够,李阿妈就教林小兰夫妻,用高粱、小麦做成饴糖和麦芽糖,给延民吃。 1974年,姚祚塘忽然患了黄疸性肝炎。夫妻二人六神无主,毕竟村里是没有办法医治。李阿妈得知后,千方百计打听来一张土方。 是用铲下的桐树皮和鸡蛋一起煎服,在用磨成粉荞麦皮在灶膛里用大火烧,熏蒸后再捂出汗。如此折腾下,姚祚塘的病奇迹般好了。 等孩子要上当地幼儿园,李阿妈怕延民被欺生,每日去坐班,全程陪伴。 林小兰和姚祚塘感激不已,姚祚塘在一开始住进来时,就趁着手头有钱,把李阿妈的房门,窗户重新好好修缮了一番,又把墙粉刷成白色。 在之后的岁月里,只要是李阿妈生日,夫妻二人会请村里的老阿妈们,一起为她过生日。 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们,处成了一家人,在延边插队的岁月里,夫妻二人就只有三次回城探亲,其他时间都是和李阿妈一起过日子。 1979年,之前同来的知青,都已返城。此时只有林小兰和姚祚塘还留在延边,等公社通知夫妇二人可以返城时。 夫妻二人跟公社反映:“如果我们能回上海,一定要带着李阿妈走。” 公社很无奈,现在全国都要票,李阿妈的户口转不到上海,怎么生活。 这个时候,夫妻双方的老人却来信表示:欢迎李阿妈来上海,我们每人省一口,就有李阿妈的饭吃。 公社知道后,就同意了李阿妈跟着二人回上海生活。可李阿妈不同意,觉得她在延边挺好的,不想走。夫妻二人苦劝好久,老人家就是不同意。 这个时候,延民说话了:“阿迈(奶奶)不走,我也不走了,延民陪着你。”李阿妈一听,赶紧抱紧延民,同意去上海。 在临走前,生产队想给李阿妈一个“五保户”待遇,可李阿妈和林小兰夫妻都拒绝了。一个是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一个是有信心养活老人家。 回城的路上,夫妻二人还专门转道,带李阿妈去北京,游长城,看纪念堂等。 等到了上海,李阿妈受到夫妻双方父母的热情欢迎,得到了他们准备的新棉衣棉裤、棉鞋。还被带着去上海景点都转了一遍,吃了当地的名小吃。李阿妈宾至如归,住的很舒心。 1979年5月,夫妻二人的工作步入正轨,他们带李阿妈回城的消息,也传到了当地日报的耳朵里。 记者前来采访,消息一登报,当地派出所也知道了。他们上门拜访核实后,决定特事特办,为李阿妈办了一个上海户口。 夫妻二人怕李阿妈一个人在家孤单,为她买了一个《红灯》牌的半导体收音机。后来凑钱,又买了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让李阿妈打发时间用。 李阿妈虽然不太懂上海话,可她去菜市场连说带比划,总能买到新鲜的菜和食品。 而夫妻二人,在夏天一下班,就会烧热水,帮李阿妈洗热水澡。 等到了冬天,姚祚塘就会提前准备好热水袋,帮李阿妈暖在被子里。林小兰会帮李阿妈缝制绸缎棉衣棉裤,让老人家穿得暖和体面。 夫妻二人每次出门前,都会跟李阿妈打招呼,告诉干什么去,免得她忧心。 夫妻双方父母也会过来,送好吃食或陪李阿妈聊天。 1991年,李阿妈生了病,姚祚塘又忙于工作。林小兰就叫父亲把李阿妈带到医院,进行治疗。 幸好林父身体健康,背着李阿妈上下楼,挂号化验。当同病房的人得知后,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可李阿妈年纪大了,终究去世了,享年89岁。 两年后,全家人带着李阿妈的骨灰,回到家乡延边入土为安。 岁月无情,可人有情。李阿妈的善良和林小兰夫妇一家的双向奔赴,温暖了岁月。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首孝悌,次谨信!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此致,敬礼。      

0 阅读:987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6

用户10xxx66

14
2025-04-03 13:03

这是社会的正能量,应该大力宣传。

天之蓝

天之蓝

13
2025-04-03 12:43

太感动人了!这个故事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故事贯穿各阶层的办事人员的厚道,善良的本性与本质,大家为他们点赞,为他们喝彩!希望年轻人以他们为榜样把这份厚道善良的品质传承下去,让全世界以中华民族为榜样!

用户10xxx55

用户10xxx55

2
2025-04-03 15:42

感天动地!善良的人家必有福报!

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

1
2025-04-03 15:22

好心有好报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