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
方孝孺,自幼聪慧好学,天资卓越。年少时,他拜谒名儒宋濂为师,深入研习经典,深得宋濂的器重与教诲。1398年,明惠宗朱允炆即位,遵循先皇的遗训,特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方孝孺先后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显示了皇帝对其才华与忠诚的高度信任。 次年,文渊阁设立,方孝孺以师礼受封,成为文渊阁的重要成员。惠宗皇帝在阅读经书时,每当遇到疑难问题,便常常召请方孝孺在御前详解;凡有国家大事,亦命方孝孺坐前批答,充分发挥其学识与才干。同时,宫中正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方孝孺担任副总裁,负责统筹这两部重要典籍的编纂工作。这不仅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也反映了皇帝对其治国理政能力的信赖。 随后,方孝孺被调任为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文臣共同主持京考,参与国家重要考试的制定与评审,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然而,朝局风云突变,燕王朱棣不满建文帝的统治,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企图篡位夺权。明惠宗皇帝紧急下令北伐,讨伐燕王。在这关键时刻,众多朝臣见风转舵,纷纷选择投降或避难,唯独方孝孺坚定不移,拒绝投降,展现出非凡的忠诚与坚韧。 在这场权力的纷争中,方孝孺以其出众的才华,多次撰写诏书檄文,鼓舞士气,动员朝臣和民众支持皇帝,抵抗燕王的叛乱。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与号召力,成为北伐的重要精神支柱。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朱棣率军攻占南京,朝中大多数文武百官见势不妙,纷纷变卦,企图寻求自保之路。然而,方孝孺依然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一方,毫不动摇地维护正统的明朝政权。 面对燕王的强大压力,方孝孺不仅在文字上给予支持,更在行动上展示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他积极组织和协调朝中的忠诚势力,策划防御策略,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尽管形势严峻,方孝孺始终保持冷静,深知此时此刻的责任重大,决定以身作则,带领同僚们共同抗敌,捍卫明朝的正统地位。 然而,命运多舛,燕王朱棣的军队势如破竹,攻势迅猛,最终在不久后攻占了南京,明惠宗朱允炆被迫退位,史称“靖难之役”正式结束。面对朝局的急剧变化,许多文武官员选择了妥协与逃避。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攻占南京,众多文武百官见风转舵,唯独方孝孺坚决拒不投降。 1402年的盛夏,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然而,在这个本该欢歌笑语的时节,南京城午门外的广场上却上演着一幕幕悲惨的诛杀。刑场中央,跪伏着一众即将被处决的囚犯,总数多达873人。这些人中,有耄耋老者,有襁褓婴孩,还有不少妇女和孩童。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因为与方孝孺沾亲带故,而成为朱棣施以报复的对象。 方孝孺,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当时无人不晓。他博学多识,见解精深,曾经得到先帝的赏识和信任,官至大学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如今却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造化弄人,方孝孺的不幸,源于朱棣的野心。朱棣本非嫡长子,按照规矩本没有继位的资格。可他不甘心屈居人下,趁建文帝年幼,发动靖难之役,最终逼得建文帝退位,自己则登上了皇位。 即便如此,朱棣仍然心存疑虑。他深知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担心天下人不服。为了巩固江山,朱棣决定拉拢先帝的老臣,尤其是方孝孺。在朱棣看来,若能得到方孝孺的支持,就等于天下人都认可了自己的合法性。 为此,朱棣屈尊来到方孝孺面前,亲自许诺重赏。只要方孝孺为自己写下诏书,不仅可以保全性命,还能免去族人的牵连。然而,方孝孺岂是那种见风使舵之徒?他坚定地拒绝了朱棣的要求,宁可选择殉节,也不愿意背叛先帝。 方孝孺的拒绝,无疑是对朱棣权威的挑衅。朱棣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方孝孺及其族人处死,以儆效尤。于是,惨剧就此上演。刽子手们一字排开,手起刀落,鲜血四溅。873条生命,就这样惨遭毒手。刑场上哀鸿遍野,场面惨烈至极。 整整七天,广场上不断上演着这样的屠杀。百姓们在一旁观看,无不心惊肉跳,却又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朱棣的残暴,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中。而方孝孺的悲剧,更是给这个动荡的年代留下了血腥的注脚。 朱棣以雷霆手段诛杀方孝孺及其族人,意图以此来震慑天下,巩固自己的皇权。然而,历史证明,他这种倚仗暴力和高压统治的做法,非但不能赢得民心,反而埋下了祸根。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要真正得到天下人的拥戴,靠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德行和仁政。 方孝孺的忠诚与坚守,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学识与才华,使得他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与个人危机,方孝孺始终坚持正义,捍卫国家的尊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