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一)《活着》 “活着”的双重奏,人生的悲喜曲 ——浅析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

思雁随心体育 2025-03-25 10:01:14

影评(一)《活着》 “活着”的双重奏,人生的悲喜曲 ——浅析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张艺谋拍摄于1994年的电影《活着》,创造了他至今依然无法打破的两项纪录:一是本片的豆瓣9.3评分,是张艺谋所拍摄的二十多部影片中最高的评分;二是本片是张艺谋唯一一部没能在国内公映的电。 《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张艺谋只是借用了原著的人物和脉络,赋予了鲜明的历史背景,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强化了“活着”这一主题的意义,与原著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加入了“皮影戏”这一原著中没有的元素,使其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明线,本片主人公富贵的人生片段就是通过“皮影戏”这一颇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青年时代的富贵是富家子弟,是浪荡少爷,整天沉迷于赌场,皮影戏是赌场里的娱乐之音,对富贵来说他不仅会欣赏,而且在兴奋时还能唱上一嗓子,那时的皮影戏是富贵尊贵身份的象征;富贵赌博输掉家产后,为了生计去向皮影戏班主龙二借钱,而“救急不救困”的龙二没有给他钱,而是借给了他一套皮影,自此富贵开启了以皮影戏为生的生活;一次,富贵正在演唱皮影戏时,被突如其来的国民党兵拉去充军,虽然兵荒马乱,虽然民不聊生,福贵却始终背着一箱皮影不离不弃,或许是“借人家的,还得还”的使然,或许是“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呢”的驱使,或许是皮影就是他的希望;不久后,背着皮影箱盲目奔逃的福贵,被人民解放军抓住,在军营里,富贵凭借着自己独有的皮影技艺开始给解放军唱戏;后来,又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的富贵,终于背着他的一箱皮影回到了家;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全民大炼钢铁兴起,家家户户都要把带铁的东西捐出去,富贵年幼无知的儿子有庆险些葬送了福贵的皮影,多亏福贵乖巧的诉说,才把皮影保留了下来,他又登上炼钢工地的舞台为人们唱皮影戏;文化大革命中,富贵本想借着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把皮影保存下来,但“破四旧”的严苛让富贵不得不将他的皮影在他面前化成灰烬。至此,皮影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实不然,在影片的末尾,福贵从床下拉出空空的皮影箱,让他的外孙把小鸡放在里面,然后抑扬顿挫地开始给外孙讲那个老掉牙的故事:小鸡长大了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了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牛……皮影箱,这个曾经盛满了希望的箱子,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盛满了希望。 其次是张艺谋给故事的发展,或者说是给富贵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赋予了强烈的时代色彩。影片将富贵“活着”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国共内战的年代,也是富贵由纨绔子弟沦落为一无所有的青年时代,在这一阶段,若说富贵的堕落是少不知事的个人所为,那么后来的被抓充军和被解放军俘虏都是国共内战背景下身不由己的结果。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高潮让人们陷入“赶英超美”的盲从之中,日夜奋战成了当时的标配,富贵的儿子有庆正是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在墙根下睡着时,发生了被汽车撞死的惨剧。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富贵的女儿凤霞因为难产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丧生。凤霞为什么会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呢?原因是当时红卫兵接管了医院,医生们都被关进了牛棚,面对大出血的凤霞,经验欠缺、医术不精的红卫兵们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眼看着凤霞活活被死神夺去了生命。毫无疑问,富贵的每一次走向,每一场悲剧都是和那个时代紧密相连的,试想若没有炮火连天的战争,也不会有富贵背着皮影箱流离失所的困窘,若没有大炼钢铁的狂潮,也不会酿成富贵失子的悲情,若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狂飙,也不会造成富贵丧女的伤痛。张艺谋把个人命运的悲剧归咎于是那个时代,这有意无意、或多或少温婉地讽刺了那些时代,这可能就是本片一直被禁映的原因。 再次是张艺谋导演的本片的结局比原著更有人情味。在原著中,除了富贵的一双儿女这样或那样死亡外,富贵的外孙馒头是因为吃豆子太多而撑死的,富贵的女婿二喜是在工地上意外死亡,富贵的妻子家珍也因病而去世,最后,富贵的家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非常凄苦和惨烈。而在本片中编导将富贵外孙馒头吃豆子撑死的情节,嫁接给了被批斗的王大夫,最后的结局是,福贵和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馒头围坐在一起吃饭,场面温馨和谐,富贵嘴上还念叨着:“赶上了好时候,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样的结尾,虽然同原著大相径庭,同样表达了原著的主题: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0 阅读:0
思雁随心体育

思雁随心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