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寺•石雕唐灯十二神兽,来源东汉傩仪?

坚持走路 2025-03-24 16:44:28
法兴寺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子县城东南20千米处的翠云山南坡。原址在今址东慈林山腰,与之遥遥相对。由于原址下为慈林山煤矿采空区,年久日深,地面下 陷,殿宇倾斜,文物主管部门经实地勘察后,认定原址已无法修复,遂于1984年至1996年历时12年,将法兴寺西迁至翠云山。 从寺内现存的历代碑刻与部分石雕造像遗存来看,法兴寺的造像史可上溯到寺庙创建时的北魏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创始之初,佛寺是一处以石刻造像为主的小型石窟寺,名古慈寺、慈林寺。 由于有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的介人和参与,古慈寺开始由小型石窟寺,向以殿堂佛塔为主体的庭院式佛寺转变。 【石雕唐灯】 法兴寺留存至今的唐代雕塑精品是燃灯塔上的浮雕。燃灯塔又名长明灯台、灯幢、石灯等。燃灯塔海棠须弥座束腰隔柱上的题记说:“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岁次癸丑十一月□□朔十九日庚寅清信士董希璇……合家于此寺内敬造长明灯台一所……”。 【P3-7,石灯异兽】 石灯基座上的十二神兽与其上部海棠须弥座束腰壸门内的六躯伎乐(P12-15)造像,是其整组浮雕的精华所在。 基座平面呈六瓣花式。十二神兽以对为组,均匀地分布于六个条形池内。十二神兽形体饱满圆润,比例和谐匀称。 最令人咂舌称奇的是它们独具的造型:或龙首虎身,或鱼头 熊体,或鸟头兽躯,或羊角兔尾,或蛙面蛇腹…… 那么这十二神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其原型可能是东汉傩仪中的“十二兽神”。 据《续汉书·礼志》记载:在东汉宫傩仪式中有方相氏率领十二只神兽吃鬼驱疫的表演情节。十二神兽源于中国早期传说中的一些强悍威猛的凶兽、怪兽。 上党原本就是傩文化繁荣的区域,加之创作石灯的中唐又是佛教造像日渐民族化、本土化的一个时期。 于是工匠便以傩仪中的“十二神兽”为蓝本,将其引入佛教,后经改良加工,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法兴寺十二异兽”。 十二神兽两两成组,或逐、或斗、或引、或嬉,神态各异;或喜、或嗔、或威、或逗,表情不一。 就其表现手法而言,最能体现其匠心者有二: 一、因形造势。用花瓣式基座之内凹处转折线将两兽自然分开,这样神兽主体便都雕在了凸起的弧面上,使得整个弧面上的主体形象,圆浑饱满而富于张力。 二、扬长避短。因神兽形体较小,作者便扬长避短,表现主题时以灵怪为主,威猛为辅,重点突出神兽的飘逸轻灵之态,以求达到与整个精巧塔体和谐一致的视觉效果。 法兴寺

0 阅读:0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