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白陶象尊——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
坚持走路
2025-03-24 15:01:10
P3-7,来源于网络
【白陶象尊】
商代晚期
新乡市博物馆藏
高8.8厘米
此器为象形,象鼻高翘,嘴露出剑齿状门牙,象背平直,有椭圆形口,缺盖。象尊通体布满纹饰,主体部位饰凤鸟纹、夔龙纹,鼻耳上饰鳞纹,额上有蛇纹,纹样均呈浮雕式。材质为白陶,质地细密。
商代后期是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主要用作敬鬼神的祭器。
商代甲骨文中有猎象的记载,大约西周时期,大象从黄淮退到长江以南,并逐步退居西南一隅。
象尊是商周时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盛酒礼器之一,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
【商朝:礼器白陶】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到商代与原始青瓷共存。商朝的白陶通体洁白,器物表面及胎质均呈现陶土的原色,这种陶土原料与后来用来制造瓷器的瓷土和高岭土基本相同。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临政后,改变历法,改穿他所崇尚的白衣,在白天举行朝会。在当时,贵族和王族使用的白色陶器多为祭祀用的礼器,很少用于日常生活,这种白陶的质地要比原始黑陶和红陶更加坚硬,胎质洁白细腻,装饰工艺趋于成熟。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相继发现了多个制陶工坊,发掘出土了大批完整或残破的白陶。考古专家发现,商朝的制陶工坊规模相当大,制作工艺渐趋成熟。自此,殷商白陶进入人们的视野。
商代白陶以酒器为主,早期的白陶器形以鬶、盉、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到了商代中期,又增加了豆、罐、钵等器物类型,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到了商代后期,白陶进入高度发展期,一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纹饰会仿制同时期的青铜礼器,制作极为精美,器表多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作为装饰。
“周人尚赤”,崇拜火德,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的制作和使用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礼三正记》曰:“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
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并不是专指当世的服装颜色,就连车辆、马匹、旌旗、祭祀礼器的颜色,也存在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的习俗。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五色(青、赤、黄、白、黑)来源于五帝(青帝伏羲、赤帝叔均、黄帝轩辕、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帝来源于五星(木、火、土、金、水),五星便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帝是五星之主,凡是五行理论,都是用来解释五帝的。
因此“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是出于对黑帝颛顼、白帝少昊、赤帝叔均的祭祀之情。
上海博物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