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他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要不要见见?” 1935年5月下旬,暮春时节的大渡河水势正旺。连日的阴雨让河水愈发湍急,水面上不时翻涌着层层浪花。在这条横亘于川康大地的天然屏障前,中央红军的3万将士正面临着一场重大考验。 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现在,红军已经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了将近8个月。这一路上,部队不仅要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重重地理障碍。此时抵达安顺场的将士们,不少人衣衫褴褛,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破。但即便如此,每个人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安顺场是大渡河上最适合渡河的地方,这里水面宽约300米,水深30米。放眼望去,两岸陡峭的山崖间只有寥寥几条小船在河面上漂荡。这条天堑挡在红军面前,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敌军的追兵正在不断逼近。 就在毛泽东为渡河良策发愁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在走访当地群众时,发现了一位珍贵的历史见证者。这位名叫宋大顺的老人已经90多岁了,他不仅是当地的前清秀才,更亲眼目睹了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地兵败的全过程。 李富春快步来到毛泽东身边,向他报告了这个发现。这位老人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而且亲身经历了那段重要的历史,或许能为红军的渡河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1863年的那场战役,石达开率领的3万太平军也曾在这里面临与红军相似的困境。当时的石达开选择在此驻扎休整,却因此给了清军包围的机会。加上天气突变、与当地百姓关系恶化等因素,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毛泽东听完李富春的汇报后,立即决定亲自拜访这位老秀才。尽管连日行军让他的脚上已经布满了血泡,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但为了寻找渡河的最佳方案,这样的困难已经不足为道。 在当晚的拜访中,宋大顺详细讲述了他所见证的历史。这番话不仅为红军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提供了重要启示,更为后来的泸定桥战役指明了方向。 根据宋大顺老人的建议,放弃安顺场渡河、转而北上泸定桥的方案很快在军事会议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志担心绕行300里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也有同志提出泸定桥是否还能安然无恙的疑问。但经过仔细分析地形和敌情,这个看似迂回的方案反而可能是突围的最佳选择。 最终的作战计划可谓巧妙:部队分为左右两路,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右路由刘伯承带领,从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沿北岸向泸定桥推进,为左路大军清除障碍。左路则由林彪率领红一军团二师和军团部以及红五军团为先头部队,争分夺秒赶往泸定桥。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计划刚刚开始实施,蒋介石就已经得到消息,立即调动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同时命令西康军阀刘辉炸毁桥梁阻击红军。然而,红军的行军速度远超敌人预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两天内急行军160公里,抢在敌人之前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索桥。桥长100米,由13根粗大的铁索构成,其中9根在底部用于支撑桥板,两侧各两根作为扶手。当红军到达时,敌人已经掀去了桥板,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横跨江面。 在这关键时刻,第四团二连选出了一批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三连则负责铺设桥板的任务。5月29日下午,夺桥战斗正式打响。突击队员们冒着密集的弹雨,攀着冰冷的铁索,顽强地向对岸爬去。他们一边用机枪压制敌人的火力,一边投掷手榴弹,即使敌人点燃了桥头的汽油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左右两路大军终于成功会师,控制了泸定桥。虽然有三名勇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英勇精神永远铭记在了这座历史悠久的铁索桥上。部队渡过大渡河后,士气更加高涨,每个战士的眼中都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时至今日,在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安顺村的工农革命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中,由宋大顺的后人担任馆长,继续讲述着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35年,大渡河边,毛主席正在发愁,李富春跑了过来,说:“有个90多岁的老人,
文史记叙录
2025-02-25 10:41:03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