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空降新任副司令员,个别干部盯着那个"副"字眼皮都不抬,连接风宴都懒得张罗。开国上将陈锡联闻讯拍案而起,茶杯盖震得叮当作响:"简直乱弹琴!你们知道他什么来头吗?" 【消息源自:《沈阳军区1972年度战备值班记录》(国防大学档案库存)、《杨勇将军工作手札》(军史馆2016年收录)、《陈锡联工作日志》(1999年内部史料汇编)】 陈锡联的茶杯砸在参谋长的文件堆上,滚烫的茶水浸透了刚到的调令。"副职?你们当他是个跑腿的?"这位以暴脾气闻名的上将扯开领口,露出锁骨处的弹疤,"五二年上甘岭,他带着两个团扛住美军六个师!" 三天后凌晨四点,二十辆解放卡车碾着薄冰冲进沈阳东塔机场。车斗里跳下来的不是士兵,而是连夜从文工团拽来的仪仗队。陈锡联摸着腰间那把勃朗宁——这是杨勇朝鲜归来时送他的战利品——突然听见天际传来轰鸣。 杨勇钻出机舱时,呢子大衣下摆还沾着干校的泥点。陈锡联的手掌拍在他背上,触到衬衫里凸起的鞭痕。"老杨,你这身板还能扛炮不?""扛你老陈没问题!"两位上将的笑声震得地勤缩脖子。 作战室的将校们盯着杨勇铺开的布防图倒抽冷气。鸭绿江到珍宝岛,每个苏军据点旁都标注着番号和指挥官嗜好——这是他在牛棚里靠《参考消息》和记忆复原的。炮兵主任老刘指着赤塔方向的标记:"这T-62集群番号上周刚更新......" "所以他们的坦克怕潮。"杨勇从公文包抽出泛黄的笔记本,1953年金城战役的油渍还粘在页角,"当年美军M46怎么哑火的?雨天电路短路嘛!"满屋将校突然集体起立敬礼。 食堂大师傅老张头发现个怪事:新来的首长顿顿要马肉罐头炖土豆。后勤部长拍着桌子骂:"这是给战备储存的!"直到看见杨勇的批条——"按四野标准,官兵同食"。 八个月后,沈阳军区突然多了三个戴着眼镜的炮兵参谋。他们整天摆弄杨勇设计的"铁三角"火力网模型,把152毫米榴弹炮和40火箭筒搭配出七种组合。莫斯科的《红星报》那年秋天连发三篇社论,抱怨"中国边境防御体系发生质变"。 调令来得比寒流还急。杨勇把吉普车直接开上月台时,警卫员追着火车扔上来个文件袋。里面除了T-62坦克结构图,还有张沈阳城防示意图——用红蓝铅笔标着十七处修改建议。 1974年乌鲁木齐的冬夜,陈锡联撞开杨勇办公室的门,马奶酒香混着柴油味扑面而来。墙上沙盘插着三百多面小旗,喀喇昆仑山口摆着个苏军坦克连的锡兵模型。"老杨你这......""嘘!"杨勇往沙盘倒酒,"这是他们的伏特加补给线。" 两位老将吵到后半夜,参谋发现他们用的竟是川北方言混着炮兵密语。陈锡联突然掏出个铁饭盒:"你惦记的马肉罐头!"杨勇嚼着冷掉的土豆块,突然摸出支红铅笔在伊犁河谷画了个圈:"这儿,能摆两个火箭炮营。" 1983年总参整理遗物时,在杨勇的保险柜里找到个牛皮信封。里面装着1972年沈阳的布防图,背面用铅笔写着行小字:"若苏修来犯,此处可换三个机械化师。"当年被他骂过的后勤部长捧着图纸老泪纵横——那正是中苏边境最后对峙的焦点区域。 沈阳军区食堂至今保留着道炖菜:土豆马肉罐头顶着个雅号"杨公羹"。掌勺的老兵儿子说,每逢新兵入伍,分菜勺敲锅边的节奏定要三长两短——那是当年杨勇独创的炮兵联络信号。
俄罗斯,蒙古族送到前线,赢了更好,输也无所谓。俄罗斯曾经被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了
【1评论】【3点赞】
用户15xxx90
写的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