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登奎:单干已经几千年,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还要回到过去吗!万里回应:只要群众拥护,都可以试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成为历来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要允许由群众决定、选择。对小岗村的人他说你们放心干,到什么时候也不是搞资本主义!这是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利益的改革。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河中,包产到户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举措。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1957年夏季,这股改革之风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吹遍了温州地区的各个角落。短短时间内,该地区各县就有多达1000个农业合作社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办法。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风雨。这一改革举措很快便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被视为是对集体化原则的违背,仿佛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转眼间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如同一股春风,吹散了人们心中的迷雾,也吹响了农村改革的号角。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强烈鼓舞下,我国农村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许多地方开始逐渐突破“不许包产到户”的传统限制,大胆探索并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一举措如同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这一时期,安徽凤阳县成为了农村改革的先锋。 在凤阳县,出现了一种比包产到户更彻底、更简便的生产组织形式——包干到户。这一形式舍去了包产到户中繁琐的将劳动成果转换成“工分”再进行分配的环节,让农户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具体来说,农户只需按规定完成上交国家的粮食和留足集体的部分后,剩余的所有收成全部归自己所有。 用农民们朴实无华的话来说,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由于这种做法将劳动成果和农民的收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农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回报。因此,这种包干到户的形式最受农民欢迎,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秋天,安徽省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灾。干旱的天气给秋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确保秋种能够顺利进行,各级干部纷纷深入田间地头,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这紧要关头,有的地方大胆创新,采取了把生产队的土地直接包给农户种植的办法。 这一举措如同给农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而率先实施这一做法的地方,就是安徽省的肥西县。肥西县的干部们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将土地包产到户,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一做法很快引起了省委的关注。第一书记万里对此表现出了坚定的支持态度。他深知这一改革的重要性,也明白其中的风险。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说:“让他们试试。不就是一个县吗?如果减产了,我调全省的粮食来支援他们!” 在万里的支持下,肥西县的包产到户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农民们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生产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而就在这时,一个偏僻而贫苦的小村庄——小岗村,也悄然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1978年的那个冬天,小岗村的18户贫苦农民在饥寒交迫中,偷偷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壮举。他们心怀希望,却又担心害怕,生怕这违背传统的做法会招来祸端。然而,他们深知,只有改革才能带来生机和希望。 就在这时,一股温暖的力量悄然降临。先是王郁昭,这位对农村改革充满热情的干部,与凤阳县委书记一同来到了小岗村。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促膝长谈,明确表示支持小岗村的“包干到户”。这份来自上级的支持,如同给农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不久之后,万里也踏上了小岗村的土地。他满怀欣喜地祝贺“包干到户”后的丰收,看着农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万里说:“你们放心干,到什么时候也不是搞资本主义!这是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利益的改革。”在万里等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小岗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精神上的愉快也是显而易见的。 转眼间到了1980年。这年的春天,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这个曾经被称为“讨饭队”的地方,如今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 刚刚开始实行的“大包干”政策,让小岗人在1979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彻底结束了祖祖辈辈逃荒要饭的历史。如今,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精神上的愉快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也是在这年的春天,“万元户”这个新名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纪登奎:单干已经几千年,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还要回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30 19:37:43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