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驶入了人们的视野,来的人正是陈永贵生前的挚友华国锋。看着好友的遗体,华国锋面色十分沉重,他对着陈永贵的遗体郑重地鞠了三躬。随后,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华国锋绕着陈永贵的遗体转了一圈,不时地落下眼泪,嘴里还反复念叨着陈永贵的名字和自己的遗憾,带着无尽的不舍和哀思。最后,华国锋同陈永贵的家属握手,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慰问。在与陈永贵家人告别后,华国锋默默地退出追悼会现场,落寞的乘车离开了。 华国锋同志于1921年2月16日,降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勤劳朴实的制革工人家庭,他原名苏铸,这个名字承载了家人对他未来的期许。然而,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为了更好地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毅然决然地改名为华国锋,以此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革命决心。 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散去后,华国锋同志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开始了在地方党政工作中的辉煌历程。他先后担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晋绥八地委组织部副部长,以及阳曲县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带领当地军民与阎锡山反动政权展开了顽强而坚决的斗争。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华国锋同志亲自指挥了一系列关键战役,如汾孝战役、开栅保卫战、黄崖战斗、古交战斗等。他深知,要取得胜利,单靠武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以政治攻势。因此,他巧妙地运用武装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既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又瓦解了敌军的士气,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他的这一战术被中共晋绥分局高度赞扬,并作为宝贵经验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 华国锋同志的生活一直保持着极为简朴的作风。他的衣着从来都不讲究,衬衣、夹克,所有穿在身上的衣服都是最普通、最实惠的那种,到了冬天,就是一件厚实的大棉袄,既保暖又实用。他从不追求奢华,也不在意衣物的款式和新颖度,总是以朴素示人。 由于工作繁忙,华国锋同志的衣服经常会弄脏。工作人员见状,总是抢着要帮他洗,但他却总是不愿意麻烦别人。为了躲避工作人员的“热情”,他就到处藏衣服,把脏衣服塞在柜子底下、床底下,甚至有时候还藏在书堆里,就是不让工作人员找到。然后,他会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衣服拿回家,交给老伴洗。 华国锋同志的简朴生活不仅仅体现在衣着上,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点滴中。有一次,他的侄女苏凤仙从山西来看他。一进门,苏凤仙就觉得房子里很暗,便不解地问:“叔叔,怎么不开灯呢?这样看书对眼睛不好。”华国锋同志听了,语重心长地回答说:“现在国家能源紧张,我们时刻都要注意节约呀。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也是对国家的一份贡献。”侄女听了,心里对叔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有一次,地委办公室秘书陈世计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下乡工作调查任务。在深入基层、走访干部和农民的过程中,他逐渐察觉到一股不满的情绪在蔓延。原来,大家对地委最近批建的一项农业工程意见颇大。这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够周密,执行过于仓促,给基层集团和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一定损失,而且影响范围还相当广泛。 陈世计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即着手整理了一份详尽的基层调查报告。随后,陈世计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直接找到了地委书记华国锋进行汇报。华国锋接过报告,眉头紧锁,开始仔细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面色渐渐变得凝重,甚至透出一丝愧悔。他嘴里连连自语:“该死,该死,怎么出了这样的错误!我们本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想到官僚主义竟然如此害人!”看完报告后,华国锋将其郑重地交给陈世计,严肃地吩咐道:“这么大的错误,一定要引起全地委的高度重视和改进。你要把这个调查报告向全地委干部通报,并且在《湘潭日报》上公开发表,让大家都来批评、都来警醒。我们绝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绝不能让官僚主义继续祸害我们的工作和群众!” 1990年11月22日,深秋的韶山,天高气爽,墨绿色的山峦层层叠叠,仿佛被秋日的阳光浸染上了一层暖意。69岁的华国锋,偕同夫人韩芝俊,怀揣着离别多年的思念,终于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一听说“华书记”回来了,韶山的人们激动万分,他们早早就盼望着这位曾经为韶山带来无数变革的“华书记”能够回来,亲眼看看韶山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那一天,韶山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欢腾的气息。华国锋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自发欢迎的人群,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老书记的敬爱和怀念。根据韶山管理局的精心安排,华国锋一行首先来到了滴水洞,这个曾经留下他无数回忆的地方。 在滴水洞,华国锋竟然亲自做起了讲解员。他缓缓走着,指着每一处熟悉的景致,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当谈到1966年6月17日至28日他陪同毛泽东住在这里的情况时,华国锋的声音变得格外轻柔:“在那些日子里,毛主席每天都是看书,看文件,有时也散散步,思考着国家的大事。”说到这里,华国锋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的眼神深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陷入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中。
一辆车驶入了人们的视野,来的人正是陈永贵生前的挚友华国锋。看着好友的遗体,华国锋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28 16:16:3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