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干部从她身旁走过,关切地嘱咐她:“只剩下您一位女同志了,多保重!”她却突然亢奋起来,说道:“是呀!只剩下我一个了。原来延安有那么多女同志,那时形势安定哪!现在艰苦了,危险了,就都 ……我是不会过黄河的,决不过!"说着,又加重了语气,“谁怕,谁就过河去!我不怕!毛主席还在陕北,我也决不过黄河!”毛主席抚摸一下女儿李讷的头发,转身对一位干部说:“把她交给傅连暲。她才七岁,正是读书的年龄。让傅连暲想办法请一位有文化的女同志带她,教她认字。”那位干部说:“放心吧!傅老早就安排好让李文芳同志照料李讷。 李文芳同志很细心,也能教孩子认些字。"毛主席点一点头。他双眼湿润。但是沉默的毛主席却突然转身,对司机说:“颜再生同志,开车吧!” 转战陕北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辉煌胜利后,蒋介石却背信弃义,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解放战争。他迅速组建了一个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为核心的精干高效的司令部,指挥着以彭德怀为统帅的西北野战军,在广袤的陕北大地上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与敌军巧妙周旋,通过一系列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歼灭战,不断打击着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斗中,毛泽东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与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肩作战,共同导演了一幕幕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惊心动魄的活剧。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不断创造着战争史上的奇迹。 1947年4月1日凌晨,部队悄然来到子洲县的邱家坪。毛泽东和任弼时住在山坡上一个有围墙的窑院里。在院子外,毛泽东亲切地走到警卫员金武森跟前,关切地询问他站岗是否劳累。金武森大声回答说不累,并表达了自己愿意留在陕北、和陕北人民一起消灭敌人的坚定决心。毛泽东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好!我们应该留在陕北,和陕北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把敌人消灭!” 石家湾坐落在群山环抱的悬崖之上,毛泽东就住在半山坡上的土窑里。他不顾连夜行军的劳累,刚住下便与房东冯正法亲切交谈起来。冯正法好奇地问毛泽东多大岁数、负什么责任时,毛泽东微笑着回答说:“我54岁了,是大队长。”冯正法仔细端详着毛泽东那慈祥的面容,心中暗自揣测:“这位首长莫非就是毛主席?他和我见过的毛主席像一模一样啊!” 回到窑洞后,冯正法激动地对老伴说:“住在咱窑洞的那位首长,敢就是毛主席!”老伴眨巴着眼睛,有些不相信地说:“你不要瞎猜了,毛主席咋会到咱这穷湾里来呢?”冯正法却坚定地说:“不管是谁,都是咱们部队的首长,咱要好好欢迎一下。”于是老伴拿出积攒已久的21颗鸡蛋,让冯正法送给毛泽东。冯正法用升子端着鸡蛋走到毛泽东面前说:“首长,你老年纪大了还要行军打仗,可得保重身体啊!”毛泽东却笑着婉拒道:“我们不能吃老百姓的东西你还是拿回去吧。”冯正法见毛泽东一片真诚推辞不过,只好把鸡蛋连升子往炕上一放转身就走。 在转战陕北的371天里,毛泽东所到之处沟壑纵横、山峁林立,地理环境异常艰险恶劣,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常面临着行军难、吃饭难、住宿难等重重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毛泽东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和毅力,更显露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凡胆略和奇谋。 第一奇谋:与敌周旋不过黄河。毛泽东率领着人数远少于敌军的中央纵队在陕北大地上与敌军巧妙周旋。他们采取“蘑菇战术”不断消耗着敌军的有生力量,成功拖垮了胡宗南的20多万精兵,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计划。陕北的转战之路酷似当年的长征之路,党中央在强大敌人的紧逼追击下辗转行军、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在千山万壑中领着敌军不断转移。有时两军相距仅四五里路有时仅隔一个山头,但毛泽东总能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带领部队化险为夷。 第二奇谋:经略中原指挥大军千里跃进。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同时不仅直接谋划着西北战场的斗争形势,而且运筹帷幄着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他曾说过:“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在两个窑洞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周恩来也高度评价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着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奇谋:战场形势好转之际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在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军事智慧,更展现出了他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关心群众的疾苦和利益;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策略,带领全党全军不断取得胜利;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昂扬的革命斗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位干部从她身旁走过,关切地嘱咐她:“只剩下您一位女同志了,多保重!”她却突然亢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24 11:11:05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