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上山后,彭德怀把自己写给毛主席的信给他看。黄克诚读后说:“信中的意见我赞成,但写信的方式不妥,为什么不直接和主席谈?”彭德怀回答:“现在这个情况,没人敢在会上尖锐发言,我必须提出来引起重视!”黄克诚长叹:“彭总,你总是感情用事。你和主席共事多年,感情深厚,为什么不直接和他谈?”彭德怀顿时沉默,他的夫人浦安修曾生气地对彭德怀说:“你当你的国防部长,为什么要管经济上的事?”他说:“我看到了就不能不管。” 彭德怀同志的一生充满了风云坎坷。他曾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运筹帷幄,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临危受命。他敢于在庐山上直言敢谏,也在如血残阳时苦苦争斗。无论什么时候,彭老总都保持着鲜明的个性和坚强的党性原则。有些人把彭德怀同志看成是“一介武夫”,这其实是极其肤浅的误解。彭德怀同志长期征战沙场,指挥部队打了许多险仗、恶仗、硬仗。作为指挥员,他有时亲临前线,甚至挥刀陷阵。在红军攻城战中,他亲自参加挖地道、指挥安放炸药等任务,展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威猛凛凛的气质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他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动的最大的一次主动出击,也是华北敌后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反围攻战役。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发电给朱德、彭德怀,对八路军的英勇作战表示嘉勉。这次战斗发动之隐蔽、指挥之巧妙、作战之英勇以及群众支援之热烈,都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而富于特色的一页。 彭德怀,拥有一张圆润的脸庞,浓眉大眼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厚而稍突的嘴唇透露出一种不屈的坚韧,身板壮实有力,尽管微微驼着背,却难掩其内在的刚强。他那倔强的性格和寡言少语的特质,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彭德怀诞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土地不满三分,两间茅草房简陋至极,既不能遮风挡雨,也无法抵御严寒。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一家老小常常披着蓑衣度过漫长的寒冬。更为悲惨的是,当彭德怀年仅10岁时,母亲便因贫困交加而离世,紧接着,半岁的四弟也活活饿死。母亲和小弟的相继离世,使得家中除彭德怀外,只剩下年迈的父亲、奶奶和伯祖父,以及两个年幼的弟弟。伯祖父已过八旬,奶奶也已年过七旬,而三弟尚不足四岁。在饥寒交迫中,彭德怀不得不带着二弟出门讨米。当他们来到一户姓陈的有钱人家时,却遭到了陈家无情的讥讽。陈家带着轻蔑的口吻问彭德怀是否是招财童子,彭德怀坚定地回答,自己不是招财童子,而是叫花子。然而,陈家不仅不给米,还对他进行了侮辱。 可能是由于他的生长经历,彭德怀一直很简朴。 1929年,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陷入了极其艰苦的境地。彭德怀作为军长,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有一天,军部后勤处长为了改善彭德怀的生活,特意买了一只鸡和半斤牛肉。然而,当彭德怀得知此事后,立即将后勤处长找来,严厉地批评道:“我们又不是旧军阀,搞这些特殊干啥!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他责令后勤处长将鸡和牛肉送到医院去,给那些受伤的战士吃,并警告说:“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得处分你。”后勤处长虚心接受了彭德怀的批评,将鸡和牛肉送到了医院,医生、护士们都被彭德怀的深明大义所感动。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和彭德怀一同住在宁夏预旺堡司令部院内。在斯诺的笔下,这位指挥着3万多人军队的司令员“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在《西行漫记》中,斯诺特别提到了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物,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彭德怀对这件背心“孩子气地感到得意”,这不仅展现了他乐观的心态,更体现了他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东南角一排造型相似的院落中间,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国式建筑——永福堂。彭老总从朝鲜回国后,便居住在这里。然而,这座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长年日晒雨淋,门窗和廊柱的油漆早已剥落,斑斑点点。其中作办公室用的那间房,天棚的一角还漏雨,每逢下雨总要湿上一大片。管理部门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后,几次提出要对房屋进行一次翻修和粉刷,但都被彭老总拒绝了。他说:“哪里漏就补哪里,能住就行了!”他多次强调:“要把心计用在国家这个大‘家’上,眼睛不要老是盯着我这个小‘家’,要把钱节约下来,先用于国家经济建设。” 1956年春,管理部门对房屋进行检查后,又一次提出要油漆门窗和廊柱,彭老总听了工作人员的汇报后,把脸一沉说:“又修什么,这不是蛮好的嘛,更不要油漆!房子是住人的,也不是图好看!你们就是不考虑工人、农民住得怎么样,也不考虑国家的困难。”工作人员将彭老总的意见转告给行政管理部门后,后者解释说:“彭老总的心意我们知道,但油漆门窗廊柱不是为了图好看,主要是为了防腐蚀、延长房屋使用年限。这完全符合彭老总的精神。”然而,尽管如此解释,彭老总仍然坚持己见,不同意进行翻修和粉刷。
黄克诚上山后,彭德怀把自己写给毛主席的信给他看。黄克诚读后说:“信中的意见我赞成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2-23 14:48:51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