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一场酒宴上,大财主王莆向杨成武伸出了五根手指,杨成武感叹:“看来地主也不全是坏的。”
1937年,平型关大捷的胜利让八路军的名字响彻中国大地,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拥护,甚至一向敌视我军的地主豪绅们也被这场胜利所震撼。尽管八路军的存在曾令他们心生疑虑,但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地主阶层也不得不承认八路军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八路军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力量和决心,改变了他们对这支军队的看法。 然而,胜利带来的不仅仅是赞誉,也带来了实际的困难。平型关战役后,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人数激增,从原先的1700多人迅速扩充到7000多人,战斗力增强的同时,物资消耗也大幅增加。独立团的军费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虽说国共合作后,蒋介石同意为八路军提供军饷,但由于杨成武的独立团不在国民党编制内,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同时,国共合作政策规定,八路军不能再采取过去打土豪、筹集资金的方式。面临这种困境,杨成武不得不考虑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军费。 杨成武意识到,抗日不仅需要工农的支持,也要争取那些开明绅士和有财力的地主阶层。他决定邀请涞源城及周边的地主绅士,举办一场酒宴,试图借此机会获得他们的支持。酒宴如期举行,当地的绅士们穿着考究,带着疑虑前来赴宴。八路军将他们迎入大厅,尽显礼节。杨成武心中明白,虽然他们表面上来了,但要从他们手中筹款绝非易事。这些绅士中,穿着破旧棉袄、戴着毡帽的王莆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尽管他看似寒酸,但他在当地名气颇大,且深受其他绅士的尊敬。杨成武不禁猜想,这位地主是否在故意装穷,以逃避捐款义务。 酒宴开始,杨成武以诚恳的态度向绅士们陈述当前形势,阐述抗日的重要性,并呼吁他们为国家出力。话音刚落,在场的绅士纷纷点头附和,口头上表示支持抗日。然而,谁都不愿意第一个表态捐款,他们的目光集中到王莆身上。显然,王莆在众人心中具有领袖地位,大家都想看看他会捐多少。 王莆在众目睽睽下,平静地站起身,吸了口水烟,伸出五根手指。杨成武和其他人都以为这表示五千大洋,纷纷倒吸一口凉气。五千大洋对于当时的地主来说已是巨款,何况王莆还显得一副寒酸模样。可就在这时,王莆出人意料地摇了摇头,面色庄重地说道:“不是五千,是五万。”此话一出,现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一片惊叹。五万大洋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天文数字,王莆的慷慨捐赠令所有人震撼,也让杨成武内心对这位地主的看法有所改观。 王莆继续说道:“国难当头,抗日是全民族的责任。与其让财富落入敌人之手,不如献于抗日大业。”他的这一番话语重心长,在场的地主们也受到激励,纷纷响应,表示愿意为抗日捐款。一场酒宴下来,杨成武成功筹集了数十万的款项,这笔钱对于独立团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王莆的带头之举,更让人看到了地主阶层中也有爱国之人。 王莆的慷慨捐赠并非仅此一次。此后,他还多次捐款捐粮,积极支持抗日,并加入了抗日救国会。甚至在抗日政府推出“减租减息”政策时,王莆也带头响应,将这一政策落实到自己的土地上。杨成武在战后回忆起这位大地主,心中充满感慨:“尽管地主阶层多以剥削为生,但也有些人是有民族大义的。在国家危难时,他们愿意为民族利益贡献力量,说明地主也并非全然是坏人。” 杨成武不仅凭借这次酒宴解决了独立团的燃眉之急,还通过争取地主阶层的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此后,他继续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统战工作,将抗日势力壮大。杨成武用自己的方式成功说服了地主阶层,展现了非凡的统战能力。最终,杨成武所带领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成为华北最强的军分区之一,部队发展至一个师的规模,这样的实力令蒋介石也感到震惊。 王莆和杨成武的故事,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复杂人性。在那个民族危亡之际,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抛开了原有的立场差异。王莆虽然是地主阶层的一员,平日依靠土地收益生活,但在国家危机面前,他勇敢地站出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成为一位备受敬重的爱国绅士。而杨成武则凭借敏锐的判断和开阔的胸襟,赢得了各方的支持。这场酒宴不仅改变了他对地主阶层的看法,也让地主绅士们意识到自己在抗日事业中的责任。 通过这次事件,杨成武深刻体会到,抗日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无论是工农阶层,还是开明绅士,都是实现抗日胜利的重要支柱。正如杨成武所言,地主也并非全然是敌人,关键在于是否能争取他们站在民族大义这一边。 抗日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危难时刻,人们往往会抛弃私利,为更高的目标共同努力。杨成武的这场酒宴,筹集的远不止款项,更凝聚了一份爱国的力量。在这之后,杨成武继续在华北开展抗日活动,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也是一位卓越的统战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