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中, 赵章成将军将炮口调成了88.5度特大射角,以每分钟40~50发的速度,超速射击接近6分钟,共发射了240发炮弹,平均1秒半1发。 在此之前,全世界迫击炮的最大射角记录为85°角,最大射速记录为每分钟30发。 赵将军一战打破了2项军事世界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炮神”。 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发明的徒手扶炮管绝技,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炮兵这里还有人会。 1931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宁都起义如一道惊雷划破了夜空,照亮了赵章成心中的革命之火。 赵章成原本是国民党军队中一名普通的迫击炮手,在亲眼目睹国民党的残暴和红军对民众的帮助后,坚定了他的选择。 起义的烽火成为他人生转折的标志,他毅然决然地脱离了国民党,加入了正在壮大的红军队伍中。 加入红军后,赵章成迅速凭借其对武器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操作技巧赢得了同志们的信赖和尊重。 在长征的艰苦岁月中,他的技能和勇气不断被考验。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金沙江的艰难渡过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大渡河的强渡。 此时的红军已历经千辛万苦,部队筋疲力尽,更有敌军的紧追不舍,前方是未知的危险,后方是敌人的追兵,形势异常危急。 在这关键时刻,赵章成的冷静和果断成为了红军的救星。 当全军面临被围困的绝境时,他接到了指挥部的紧急命令,需要立即进行炮击以掩护部队的撤退,弹药匮乏,每一发炮弹都弥足珍贵。 赵章成携带着他的迫击炮和仅剩的几发炮弹,找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位置。 他准确地计算了射击坐标,仔细调整炮口角度,随着一声声炮响,他成功摧毁了敌方的三个重要火力点,巨大的爆炸和烟雾不仅震撼了敌人,也极大地振奋了红军士兵的士气。 赵章成的决定性炮击不仅为红军赢得了撤退的宝贵时间,更在士兵们的心中树立了他“炮神”的不朽形象,此战之后,赵章成更是被视为队伍中的守护神,他那从容不迫的背影成了红军士兵心中坚定的信仰象征。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赵章成作为八路军炮兵团迫击炮主任,面对日军在榆社至辽县一带设置的坚固防线,展现了他非凡的战术创造力和勇气。 日军的防线固若金汤,特别是在名为“管头”的据点,日军利用天然地形和精心搭建的人造工事,建造了一个近乎难以攻克的堡垒。 据点四周的地势险峻,碉堡坚固如乌龟壳,让直接的物理攻击变得极其困难。 在激烈的战斗中,赵章成观察到,尽管我军士气高涨,但由于日军防线的坚固,进展十分缓慢,且日军不惜使用毒气来强化防御,企图阻止我军的推进。 在一次战术会议中,赵章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使用特制的“辣椒炮弹”来攻破敌军的防线。 他的提议初时遭到了一些怀疑,但他坚信这种非传统的战术能够有效。 赵章成指导部队将迫击炮弹内的一部分炸药取出,替换为大量的辣椒粉,这种改装的炮弹旨在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强烈辣椒烟雾,迫使敌人因难以忍受的刺激而被迫离开掩体。 在深夜,他亲自监督了炮弹的改装工作,并指导战士们如何处理和装填这种特殊的弹药。 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赵章成指挥将改装后的辣椒炮弹集中发射。 20发炮弹搭载着浓烈的辣椒粉末,在夜空中划出弧线,准确覆盖了日军据点。 炮弹落地爆炸的一瞬间,辣椒粉末随烟雾四散,迅速填满了整个碉堡区域,刺鼻的辣味瞬间熏天覆地,强烈的刺激迫使日军士兵承受不住,纷纷咳嗽、呼吸困难,不得不逃离掩体。 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造成了日军极大的混乱和恐慌,赵章成立即指挥我军趁机发起总攻。 在这一波激烈的冲击下,我军士兵们如破竹之势,终于攻克了“管头”据点。 这一战役后,赵章成的名字在军中的传奇色彩更加浓厚,他的聪明才智和胆识成为了后世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的传奇并未画上句号,在他晚年,他仍旧活跃在军事训练和演习中,继续以实际行动展现他那非凡的炮术技能。 一次,炮兵某部举行了一场重要的比武演习,赵章成作为炮兵副司令员,受邀现场观摩。 当天,演习场地经过一夜的雨水,变得泥泞不堪,给操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82迫击炮是演习中的主要装备,但由于泥泞的场地导致炮底盘不稳,接连几发炮弹都未能击中目标。 看着年轻炮手们面对困难显得焦急无措,赵章成心中也是急转直下。 尽管已是炮兵副司令员的身份,他没有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是被一种责任感和冲动驱使,决定亲自介入。 赵章成毫不犹豫地走向发射阵地,到达阵地后,他迅速审视了泥泞的环境,然后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脱下了自己的解放鞋,取出鞋垫,精准地放在泥地上作为临时的炮底盘。 这一行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但紧接着的表现更是让他们瞠目结舌。 赵章成一手稳稳地托住了炮身,一手迅速装填炮弹,然后果断地进行发射。 在所有观察者屏息凝视下,第一发炮弹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展示了他精湛的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此举不仅立刻赢得了现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更重要的是,重新点燃了年轻炮手们的斗志和信心。
赵章成将军把技术变为了艺术。
总共有几门炮?
有勇有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