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元1911年,南方革命风起云涌,武昌起义如火如荼。此时,清廷的日子可谓是“风雨飘摇”,而袁世凯这个“老狐狸”则趁机出山,试图在这场革命的浪潮中,趁机扩张自己的权力,攫取革命的果实。 革命军的中央政府大都督黎元洪,在看到南方各省局势日益严峻后,决定发出通电,呼吁各省与清廷停战,开启和谈。可谓是“将计就计”,在一片混乱中寻求一线生机。 然而,黎元洪之所以提出议和,背后却是无奈的选择。武昌起义虽声势浩大,但革命军的粮饷不足,面对袁世凯调来的北洋军,打胜仗的希望渺茫,败仗接踵而至,真是“兵败如山倒”。再加上革命党内部各派势力复杂,有新军、有会党,还有些流氓无赖,黎元洪作为旧官僚,虽然资历深厚,但在这场混战中也显得“孤掌难鸣”。 更有意思的是,最先提出议和的竟然不是黎元洪,而是袁世凯。这个“老狐狸”深知形势的微妙,心中打着小算盘,向清廷谏言形势紧张,索取更多权力,同时对革命军施加压力,迫使南方各省低头。 袁世凯初登场时,就与南方进行接洽。他让黎元洪的同乡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声称自己可以与革命军合作,清廷也准备实行立宪,黎元洪等革命领袖都能在清廷中谋得官职。可想而知,黎元洪对此并不买账。 在信中,黎元洪直言不讳:“袁兄,您声望无与伦比,不如加入革命,待民国成立,您就是总统!”可袁世凯心里清楚,半途而废的风险太大,虽然双方态度都表示可以继续和谈,但真正的决策权依旧在袁世凯手中。 不久后,袁世凯再次派刘承恩到武汉与黎元洪会面,提出清廷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双方可以正式停战。可黎元洪对此坚决拒绝,毕竟武昌起义的目标就是推翻清廷,实行共和,哪能容忍皇帝继续坐在位上?革命领导者黄兴、宋教仁等人也纷纷反对。 谈判期间,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有人听说要实行君主立宪,立马拔刀相向,声称“革命军的目的是实现共和,谁再主张立宪,谁就先吃我一刀!”这场景,真是“刀枪不入”。民众的抗议声此起彼伏,刘承恩见状,只得悻悻而归。 回到袁世凯那儿,刘承恩将谈判的结果如实相告。袁世凯对此不以为然,反正他现在被召去北京组织内阁,权力可谓是“水涨船高”,心中却暗自盘算,如何继续施压革命军。 随着北洋将领冯国璋率兵占领汉阳,准备进攻武昌,袁世凯及时阻止,黎元洪在湖北军政府的名义下提出停战。此次停战是革命党主动提出来的,结果反而让袁世凯占据了和谈的主动权。 不久后,黎元洪签订了停战协议,双方重新谈判。袁世凯的和谈目的很简单,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革命成果,而革命党人则希望只要清帝退位,愿意拥戴袁世凯为总统。此时,革命党人汪精卫甚至对袁世凯的敌手摄政王载沣下过狠手,事后被袁释放,便对袁极尽恭维。 然而,并非所有革命人士都赞同议和。江西军界通电表示,议和只会耽误中国的前途。同盟会领袖宋教仁在报纸上发声,担心袁世凯会如王莽般篡位,最后称帝。 反对的声音虽不小,但革命党军力不足,北伐的想法成了空谈。双方代表在上海会面,袁世凯派出唐绍仪,革命军则由伍廷芳出面。和谈内容依旧是老生常谈,袁世凯只需迫使清帝退位,革命党便会拥戴他为大总统。 袁世凯的算盘打得啪啪响,革命党人乐于接受这个条件。然而,事情总是充满变数。就在和谈结束后,革命领袖孙中山听闻消息,风尘仆仆地回国。他这位革命元老,声望如日中天,立刻受到拥戴,组建了南京的革命政府,并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见状,心中大怒,自己的总统梦岂能轻易被人夺去? 袁世凯虽然并不反对革命党人的条件,但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当上了总统,袁世凯的总统位置岂不是岌岌可危?他为了挽回面子,责怪唐绍仪办事不力,唐立刻辞职。 南京的革命政府成立后,北伐的呼声一度高涨,但孙中山的回归并未解决革命军内部的派系分裂和经济困难,北伐的梦想最终沦为空谈。为了尽快推翻清廷实现共和,孙中山给袁世凯写信,表示如果不通过战争就能让清帝退位,他愿意辞去总统职务让给袁世凯。袁世凯欣然接纳,准备逼迫清帝退位。 南北议和后,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达成协议,以清帝退位换取袁世凯的总统位置。最终,南北议和不仅促成了清帝的退位,也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同时让袁世凯如愿以偿,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南北议和的背后,是权力的游戏与人心的博弈。袁世凯在这场革命的舞台上,虽然成功登顶,却也注定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历史考验。正如古人所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在权力的漩涡中,谁又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呢?
话说公元1911年,南方革命风起云涌,武昌起义如火如荼。此时,清廷的日子可谓是“
鹏举谈历史
2024-10-08 18:40: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