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自称的「兀卒」在西夏文中是什么意思

温纶说过去 2024-09-28 12:36:49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其地处西北一隅,由北族化羌系民族党项人建立,前身源于唐朝的边疆藩镇定难军节度使,兼具内亚性与中国性,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与金、南宋鼎立,为了与辽、宋、金分庭抗礼,西夏建立了自己的正统观,以构建其法理性。 1038年,元昊称帝,向宋廷宣称自己为北魏拓跋氏之后:“臣祖宗本后魏帝赫连之旧国,拓跋之遗业也。”“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由于《魏书》称北魏拓跋氏为黄帝之裔,元昊通过以北魏拓跋氏为祖得以成为黄帝之苗裔,也就是华夏正统。 西夏党项人自称“番”,他们把汉人叫“蛮”、吐蕃为“戎羌”,回鹘、契丹为“夷”。西夏七号陵出土汉文残碑记有“大破之虏”、“并吞八荒”、“三年西戎”、“戎夷匪”、“北塞鞑靼变俗用夏”、“西戎满”等语,这些都说明西夏官方自认为是“华夏”的一员而鄙视周围的落后民族,将他们蔑称为虏、戎、蛮、夷,女真人灭宋时还被夏仁宗李仁孝斥为“丑虏”。 西夏第一代皇帝元昊正式称帝前“自称兀卒已数年”,所谓“兀卒”,大概相当于汉语的“青天子”,也是后来创制的西夏文中的“皇帝”二字。”“兀”这个字除有“皇”之意外,还有天、乾、霄之意,与这个字发音相同,文字构造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个西夏字意为“青”。因此,[ŋwər](兀)[dzjwɨ](卒)这两个字译为“青帝”、“青天子”也有道理。相对的,西夏将北宋的皇帝称为“黄天子”。 自元昊之后的西夏历代统治者皆称皇帝,并有年号,这在一直将西夏视为藩臣的北宋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范仲淹在延州时就曾写信给元昊,要求他弃帝号,改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统的“可汗”名号,却遭到了元昊的拒绝。在元昊看来,西夏是华夏正统,他是“天子”,不是夷狄之王,可汗之名不足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三次决战中,北宋接连惨败于西夏,因此不得不默许元昊称帝。元昊在致北宋的文书中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邦泥定国”即西夏人对本国的自称“大白高国”的音译,“兀卒”在西夏番文中意为“皇帝”,因此上述自称实际上是“男白高国皇帝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 虽然像后晋石敬瑭称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一般称宋仁宗为父,但元昊仍自称为皇帝,面对北宋的诘问,西夏使臣贺从勖坚称“兀卒”就是宋廷认为的古代单于、可汗。 宋夏庆历和议达成后,北宋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北宋称臣,但在西夏境内始终使用皇帝名号。

0 阅读:8
温纶说过去

温纶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