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祖”“宗”?
温纶说过去
2024-09-21 12:46:28
雍州史话 中国人一般将自己的先人称作“祖宗”,相关词汇有“祖宗显灵”“光宗耀祖”“认祖归宗”“祖宗十八代”等等,但“祖”与“宗”这两个字其实最初只是对先人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礼记·祭法》记载:“有虞氏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孔颖达注释:“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文选·班固》言:“宏亮洪业,表相祖宗。”蔡邕注:“始受命为祖,继中为宗,皆不毁庙之称也。”也就是说,祖宗早期其实指的是建功立德、荫庇后嗣的先人,并不是指历代所有先人。
早期人类流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如五帝时代尊历代部落联盟大首领为“帝”以崇拜之,商朝尤重祭祀,尊其历代圣君加以庙号,契为高祖,成汤为太祖,太甲为太宗,盘庚为世祖,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祖甲为世宗,立庙以祭。周代正式确立七庙制度,即天子供奉六世祖以下历代先人,但有功德而有“祖”、“宗”庙号的祖先庙世代不毁。
汉代人说:“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宜为帝者太宗之庙。”祖代表“世功”,即建功立业;宗代表“德行”,即治世有功。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庙号一般都带“祖”字,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而守天下有贤名的皇帝庙号都带“宗”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宣宗。
但不论是庙号还是谥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逐渐从一开始的客观评价变成了流于形式的泛滥之词,以至于历代皇帝都有了庙号,而本来有所褒贬的谥号也逐渐成为十几字的溢美之词,失去了实际意义。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