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是什么时候变成沙漠的?
温纶说过去
2024-09-20 13:00:12
雍州笔记 内蒙古河套平原以南与陕西榆林明长城西北之间有一片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这里近年来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据说即将成为中国首个被人为消灭的沙漠。
“毛乌素”来源于蒙古语,意为“坏水”,这里的生存条件当然较差,然而也并非寸草不生、黄沙漫天,事实上,人口13万多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县城就在毛乌素沙漠里。严格意义上来说,毛乌素沙漠应该是戈壁和沙地,类似于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戈壁滩)。
在历史上,毛乌素沙漠所处的位置向来是农牧交错地带,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在唐以前,毛乌素沙漠与邻近的河套平原一样,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牧场,从匈奴到铁弗,从突厥到党项,历代草原民族南下占据这里放牧,窥探长城那边中原王朝的边防动向。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就是从这里东征西讨、纵横捭阖,不断地扩大地盘,甚至在后秦与东晋两败俱伤占领长安后,仍不愿迁离这里,而是在今内蒙古乌审旗与陕西省靖边县交界处修筑统万城立为国都。
从区位优势来说,这里往北是河套草原游牧地区,往南是关中平原农耕地区,无论北控草原诸部还是南征帝王之州都十分便捷,就当时来说,既是南下攻打后秦的前哨基地,又是向北退入塞外广阔天地的战略门户。从地理环境来说,当时的毛乌素是牛羊遍地的草原牧区,不仅适应于铁弗部的游牧经济与生活,而且便于骑兵游击机动作战,外敌入侵这里的可能性较小。
在统万城以北的毛乌素沙漠北缘,即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东南,还有一座大夏国的重要城市,被称为“大城”,这里相当于大夏的北都,是赫连勃勃定都统万之前的统治中心,这里东邻铁弗部在北边的宿敌——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国,即后世的北魏。史籍记载,赫连勃勃多次掳掠新征服地区的人口迁到大城,每次至少都有数千家,足见当时的生存条件还是比较好的,足以养活如此多的人口。
到了唐代,今陕北、陇东地区成为安置突厥人、粟特人、党项人的主要地区,唐朝在这一带设立“六胡州”管理这些胡人。六胡州的胡人主要从事畜牧业,越来越多的人口逐渐耗光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原来丰美的牧场退化为了荒地。然而这一过程的发生至少经历了二三百年,至西夏前期党项首领李继迁就曾退入“地斤泽”重整旗鼓。总之,自宋元到明清,沙漠的面积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后世的毛乌素沙漠。
0
阅读: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