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熊廷弼之死:要他命的不是魏忠贤,而是天启帝 黄昏沉沉,夕阳在西平天际渐渐熄灭,阵阵凉风扑面而来,透着些许阴冷。 天启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在辽东广宁城中,一支官队正携带着一名犯人摇摇晃晃地穿行其间。 官兵簇拥着的正是晚明名将熊廷弼,这位当年边疆重臣如今却已是身陷囹圄,沦为阶下囚了。 看着眼前这老谋深算的将领,人们究竟会想到什么? 是他曾在辽阳膏区英勇作战,与后金人死战到底,为国捐躯?亦或是他因广宁失守而蒙冤入狱,如今即将遭杀头之祸? 又或许,正如一部分朝臣所斥之,"熊廷弼眼高于顶,性格刚愎,罪该万死"? 战火烧不尽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就已被党争的阴云所遮蔽,一场关乎国家安危的内讧,正在悄然升级。 当年,面对努尔哈赤压境,天启帝不得不重新启用熊廷弼,毕竟在当时的明朝将领中,熊廷弼无疑是了解辽东局势最透彻的。 他提出了一套针对后金侵略的防御方略,曾被天启帝称赞为"可行之策",可惜,背后却有人暗渡陈仓。 王化贞——这位朝廷重臣,主张速战速决,与熊廷弼的步步为营理念相左。 在内阁首辅叶相高的支持下,王化贞的进攻计划不仅获得了天启帝的认可,甚至被寄予了厚望。 天启帝拨出了巨额军费,供给王化贞征战辽东,即便熊廷弼再三陈说防御的必要性,他的建议也被抛诸脑后。 广宁之役,成了明朝覆亡的导火索,王化贞指挥若怯,致使援军断绝,广宁沦陷。 退至山海关时,熊廷弼忍不住讥讽:"六万大军可曾安在?"这句话如一记重锤,狠狠击中了天启帝的神经。 是啊,熊廷弼的行为不啻于质疑君王的卓识,顽固不化更是挑战了天启帝的权威。 一场内忧外患,注定会让明王朝陷入深重危机,终于在一纸谕令下,熊廷弼背上了"阻挠国策"的重罪,被下狱等候决罚。 时隔三年,牢狱之灾仍未结束,八月二十五日这天,熊廷弼被提审,却并不知晓命运的降临。 踌躇满志的他甚至希望能向君王鸣冤,企图为自己还一个公道,可是在看清了御杖下达的死刑令后,他终于明白一切都已注定。 "要我命的不是魏忠贤,而是天启帝!"熊廷弼陡然睁大双眼,如遭重击。 原来,在这暗流涌动的明朝后期,权力的游戏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残酷百倍,一味追求胜利的天启帝,眼中只有输赢,根本容不下熊廷弼这样一个聪明却过于直率的谋臣。 三日之后,闻风而动的朝野士子才如梦初醒,开始追问熊廷弼之死的原因。 阉党与党争仅仅是导火线,而非根源,明王朝的衰亡,实则源于皇帝昏庸、朝纲松弛。 一场政治斗争迟早会让这个昔日强盛的王朝分崩离析,作为晚明少数几位洞悉国家危机的人,熊廷弼虽死于非命,却也成为明王朝覆亡的先声。 直到几十年后,当年被广宁惨案牵连的王化贞等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而熊廷弼对国家安危的清醒预见,也终于在一代英明君王那里得到了肯定。 只是,这样的平反于他而言,已是来得太晚了些。中夜凄风阵阵,熊廷弼的在哭泣。
名将熊廷弼之死:要他命的不是魏忠贤,而是天启帝 黄昏沉沉,夕阳在西平天际渐
零度有法谈
2024-06-18 09:30:13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