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宗室制度有多严格?两宋三百年,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五个   宗室乃皇亲国戚

零度有法谈 2024-06-15 16:29:39

宋朝的宗室制度有多严格?两宋三百年,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五个   宗室乃皇亲国戚,其力量可资拱卫王朝,亦可为觊觎皇权之祸根。 汉、晋昙花一现的盛世之因,正缘自宗室之助力,然宗室一旦反戈相向,王朝便会陷入极度危困。 曹魏、明帝国仅存最后一口余气,正是宗亲之力不可恃也,人们常说"亲者疏之则尊",这不啻是对帝王明训的警示。   不过,从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能看出,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王朝,其或坚守制度,或注重均衡,最终走出了一条管理宗室的成功之路。 宋、清两代,从建朝到覆亡,从未发生过哪怕一次宗室藩王的篡位事件,堪称古今之最,对于帝王治家之道亦有诸多启示。 其中,宋朝的宗室封爵制度以其严格性和复杂性而尤为突出,有效地避免了宗室篡位的风险。   实际上,从一开始,宋太祖就深知宗室力量的重要性,因而定下了严格的爵位等级制度。 宋初的宗室爵位制度设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等共十二个级别,每个级别都对应不同的责任和特权。 虽然这些爵位在现实中的实际运作情况各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宗室成员的规范与约束。 若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嗣王"这个顶级爵位在宋朝几乎从未启用,可谓形同虚设。   宋室宗亲的地位升迁实则经过了一番曲折,太祖时期,皇子们通常先被除授外官职务,如节度使或府尹,然后才逐步获得相应的爵位——或许先是一方小国的公爵,再晋升为王,等到垂垂老矣才得享亲王的尊荣。 即便如此,很多皇子离世时都尚未获得亲王爵位,何况嗣王了。   就连当朝宗亲,地位亦受各种限制,宋初时虽有自由外放任职的习例,但到了真宗年间,嫡系宗亲只能居于京师,未入五服的尚可住在宫中,出了五服便须住外。此外,他们不得随意进出都城,可见防范心切。   不得不说,宋太祖一脉子嗣在封爵方面着实备受冷遇,继任的宋太宗本就为削弱太祖系人马而暗暗用力,况且他本人在继承王位时也遭到非议。 为免受质疑,他只好矜夫人之勿予,平等看待各王子,并不按常规进行爵位承袭。 宋太宗几个儿子虽也获得外官头衔,但与平常百姓无异,尽显了这位皇帝的防患意识。   到了宋神宗时代,为了给予那些长期未获封爵的宗室后裔一条出路,特赦他们参与科举应试。 不过,为防权力过渡,宗室人士被禁止出任军旅重臣,亦不得担任宰相大员,其中赵汝愚只做过半年尚书省,堪称两宋唯一的例外。   此外,宋神宗在认定自己皇位乃继承自濮王家族后,为增强本支的势力,特意将其本族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定为世袭。 从此,嗣爵制度方兴未艾,接连有嗣秀王、嗣荣王、嗣沂王等世爵出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宋神宗似乎对太祖子嗣并无特殊看重,他从中择出年纪资历较高、行止端正者,专封为安定郡王,代代相传,意在敦崇太祖本源。   总的来看,宋朝的宗室继承制度大抵如是:先从太祖后裔中挑选当辈分最近、最有权威的人,授予安定郡王世爵,再从在位皇帝的后人中,选出几家封为世袭嗣王,其余宗室分子,则需靠个人资历才能获得临时的非世爵,哪怕是郡王、国公、亲王。 如此一来,宋朝皇族权力虽不致过于集中,但亦不会完全分散,两相权衡,倒也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诚然,宋代之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比如清朝,就大量借鉴了宋制,如降爵而袭的原则、铁帽子王的设置,以及宗室仅可居住在京城的规定等,皆可循宋朝踪迹而寻其源头。 或许正是出于如此严格的管控,才使宋、清两大王朝空前绝后地避免了宗室篡位的危机。   相形之下,前朝明帝国对宗室的管理就远不如宋朝来得周全完备。未能继承宗室制度的明朝,其膨胀的宗室机构在晚期几乎成了朝政最大的累赘。 更糟糕的是,随着皇权愈加衰弱,宗室却被严格限制了参政权利,王朝陷入危难之时,这支庞大的亲王公侯之师竟然无所作为。也正是由于如此,明朝最终被人诟病其"富于垂簚馀锺(指宗室太多太浪费),而贫于力也。"   古人云:"珍宗室则尊嫡,抑其势则重族讨。"宋朝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管理宗室最为成功的王朝,正是因为它达成了这一平衡。 它既避免了宗室势力的过度集中,又防止了权力的无序分散,它时而施加压力遏制过于张狂,时而适当放权使之平和,无论是提防的小心谨慎,还是放纵的相对宽松,皆源于一种深谙政治智慧的前瞻性思考。

0 阅读:298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3
2024-06-15 16:49

成也宗室,败也宗室。

郑虎虎

郑虎虎

2
2024-06-18 00:25

对对对。宋朝牛逼,叫辽国哥哥(兄弟国),叫金国爸爸(父子国),蒙古来了全灭国,只有宋朝一辈子都没见过燕云十八州的“强者”。

零度有法谈

零度有法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