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但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 明朝历史上留有一位特殊的皇帝——孝宗朱佑樘,作为一代明君,他被冠以"贤君""弘治中兴"等盛赞,仿佛是汉文帝和宋仁宗那般的杰出统治者。 然而,细细品读《实录》,恐怕这位皇帝的历史评价过于高估了。 朱佑樘自幼命运多舛,他的母亲不得宠,万贵妃专横跋扈,母子俩只能在深宫中躲藏,直到六岁才被宪宗赦免。 这样悲惨的童年,种下了他犹豫不决、性情温顺的个性,即便后来被立为太子、登基为帝,这份温和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感情生活上,朱佑樘的确值得钦佩,他终身只有张皇后一个妻子,二人感情笃挚,如普通夫妻般同居同饮、双宿双飞,可谓古代帝王中难能可贵的好丈夫。 对儿子朱厚照,朱佑樘也是溺爱有加,不爱读书无妨,想出宫游玩便纵容他去。 可曾有人想过,这份纵容是否会酿成更大的祸患?后来朱厚照果然养成了放纵散漫、纨绔子弟的性子,也给朝政带来不少麻烦。 然而,朱佑樘作为一位皇帝来说,他的治国能力着实让人忧虑,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一方面,他听从文武大臣的建议打压宦官,另一方面,却又倚重宦官李广,任由其胡作非为。 一方面,他限制土地兼并风气,另一方面,又纵容张皇后的亲弟弟们肆意聚敛田地,甚至准许他们增租。 朱佑樘对贪婪的小舅子们熟视无睹,不仅严重违背了自己的政策,更埋下了日后土地矛盾的祸根。 值得一提的是,从弘治八年开始,朱佑樘接连从太仓库拿出上百万两白银,可这笔巨资却被挥霍于造神像、赏赐寺观和无谓的斋醮活动上,更糟的是,这些钱进了内库,竟无人妥善管理,全然漏洞百出。 如此骇人的浪费和纰漏,无疑加剧了明朝中叶的财政危机,而边疆之患,更是朱佑樘在位期间的重灾。 叶淇的变法让边镇开始衰落,朱佑樘上台后,整个大明的边防几乎全线告破。 即便当时的贺兰山之战被吹捧为大捷,真相却是只斩获四十二级首级,远比不上官方颁布的光荣战果。 更惨重的是,朱佑樘临终那年,鞑靼人突袭大明,明军节节败退,遭遇了自土木堡之后最大的"虞台岭之败"。 眼看着最强劲的对手和最废驰的边防,成为儿子朱厚照刚继位便要面对的烂摊子,朱佑樘怎能不黯然神伤? 其实,朱佑樘作为守成之君,很多做法完全符合儒家理念。正是因循守旧,听从文臣左右,他才被后世评为"贤君"。但在统治实践上,他的平庸和犹豫不决,显然是治理之大患。 这一切,当然还要加上弘治年间百万流民满地游荡,仿佛随时都能爆发起义的危机。 到底是什么让朱佑樘"中兴"了呢?或许这所谓的"中兴"不过是文臣们借机夺权,使自己的势力兴盛起来而已,而朱佑樘又善于听从文臣的安排,也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不难看出,朱佑樘虽然不至于昏庸,但也绝非英明,只能算一位平平庸庸的君主罢了。 他是个好丈夫,更是个疼爱子女的好父亲,但不算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事实上,朱佑樘一味溺爱妻儿,无疑埋下了悲剧的祸根,因坚持一夫一妻制,朱佑樘令皇室断了香火,张皇后及其弟弟在嘉靖时期也遭了横祸。 更值得同情的,是那些满目疮痍的百姓,当年朱佑樘留下的烂摊子——国库空虚、士卒疲惫、流民遍地,这恐怕是所谓"弘治中兴"最直接的遗产了。 细细权衡朱佑樘的所作所为,着实让人对"好皇帝"三字生出许多不同的体会,或许在他身上,我们不能过多苛求了。 这位温和谦逊的君主,注定只能平庸度日,而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但至少,他没有像一些暴虐昏聩的君主那样,彻底毁了大明的根基。 他善良、宽厚,却也软弱、犹豫,在这意义上,朱佑樘无疑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帝王。他既是一代贤君,却也只能是那个令人失望的"不太好的好皇帝"。
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但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 明朝历史上留有一
零度有法谈
2024-06-14 12:32:04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