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烈祖李昪:孤儿出身,诈称唐太宗后人,谋划二十年,终成霸业 在唐朝余晖渐渐消散的时代,一个孤儿少年凭着自身的英气和才干,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他就是南唐烈祖李昪,一位开国君主,也是一位始终关怀民生的贤明君王。 乾宁二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克濠州,带来了一个意外惊喜,在城池落陷后,这位手握重兵的军阀竟在城内发现了一个流浪儿童。 杨行密一见到这个孩子就十分喜爱,觉得他十分机灵,当即将他收为义子。 古代收养义子并不罕见,可杨行密已有许多亲生子嗣,这个举动招致众子不满,为了避免家中纷争,他只好将这个流浪儿交给心腹徐温抚养,并为他取名徐知诰。 几十年后,当徐知诰披上龙袍成为一代新君时,他曾感慨万千:"要不是当年被杨行密发现并收为义子,我又怎能有今日的荣华富贵?" 这话虽然夸张了些,但也不无几分道理,毕竟如果一直流落在街头,徐知诰很难得到良师指点,更不用说打下自己的天下了。 在徐温门下,徐知诰勤学好问,不仅热爱读书,还精通骑射技艺,年纪渐长,他被委以重任,出任升州副使兼知州事。 凭借过人的智谋和作风,徐知诰仅用了五年时间,就使得升州焕然一新,百姓生活之富裕引来了无数艳羡目光,不过,出人头地的好运并未就此持续。 然而,徐知诰的出色表现反而引起了养父的忌惮,他在巡视升州时,看到徐知诰治理有方,担心权力旁落,徐温将他调任遥远的贫瘠之地润州。 徐知诰心中虽有怨言,但也不得不服从养父的决定,他以为自己在征战中立下赫赫功勋,至少能重新得到养父的重视。 谁知徐温不但对他步步紧逼,反而将亲生儿子徐知训调至广陵要地,名义上辅佐他人,实则是监视徐知诰的势力。 天佑十五年,徐知训遭人暗算身亡,徐温将疑云指向了徐知诰。 他怀疑,徐知训之所以遇刺,是因为徐知诰始终对哥哥的权威地位虎视眈眈,可是徐温并无确凿证据,加上发现了徐知训密室中有一幅惨无人道的画作。 画中徐知训傲然端坐,而徐温及几个弟弟身陷囚徒,看到这等恶毒景象,徐温痛斥儿子死有余辜,死得太晚。此后,徐温对子嗣的爱恨分明态度使矛盾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徐知诰一路披荆斩棘、步步为营,却也因此备受养父的猜忌和排斥。 机缘巧合之下,在徐温临终前,徐知诰写了一份调任表章,借故逃离广陵这个暗流汹涌的权力中心。 谁料,还没来得及送到养父手中,养父就病逝了。徐温去世后,亲信们本想辅佐徐温亲子徐知询掌控局面,但徐知询无才无德,无法掌控大权,这火上浇油之举直接导致人心渐失,部将纷纷倒戈相向,拥立徐知诰为新主。 徐知询万般无奈,唯有设下圈套请徐知诰入城服丧,借此除掉徐知诰,谁知此计反被识破,徐知诰伪借杨溥之名,诓斥徐知询僭越,命其赶来广陵。 徐知询身为兄长又岂能违抗,权衡再三最终不得不就范,一朝夕之间,徐知诰以不臣之罪拿下兵权,权力由此一锤定音。 南吴大和七年,徐知诰获准封齐王,并正式建立了齐国。四年后,在杨溥的禅让下,他更名为徐诰、改国号为齐、定都金陵。 但寓意"日光明亮"的姓名李昪,以及"东海鲤鱼飞上天"的千古谶语,让他萌生恢复大唐姓氏、扬威海州的念头。 于是,升元三年,他将姓名改作"李昪",国号亦改为"唐",被史称为"南唐"。 一路披荆斩棘,李昪终于登上了帝王宝座。在位期间,他施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南唐经济因而快速发展,民生有了极大改善。 尽管战火不断,他依然倡导勤俭节约,待人宽厚,不论老将或新丁,无不归附于他麾下。 在宗庙上,李昪尊徐温为"唐义祖",向唐太宗、唐高祖两帝祖牌位参拜,虽曾改姓李、称帝称唐,但他终生未曾忘却徐温的养育之恩,足可见其情怀儒雅,知恩图报。 虽然李昪开创了自己的王朝,赢得一时繁华,但受时代局限,终难逃一代之覆。不过,在他的治理下,平民百姓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无疑,他是热忱尽瘁的君主,也是真心为民的贤明国王。 李昪的一生坎坷曲折,但他始终怀揣着振兴大唐的夙愿,锲而不舍地谋划着二十余载。最终,他用智慧和意志力,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开创了一个富庶安康的时代。
南唐烈祖李昪:孤儿出身,诈称唐太宗后人,谋划二十年,终成霸业 在唐朝余晖渐渐
零度有法谈
2024-06-13 17:30: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