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轮书话[超话]# 魏玛不必然走向纳粹,但它已无法维持
(以下引自 汉斯·蒙森《魏玛共和国的兴亡》,pp.602-05)
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是在经济复苏的初期,以及纳粹党陷入严重内部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最终通过接管政府才得以摆脱危机。当然,对于法西斯独裁的替代方案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议会制,因为在资产阶级中间党派的眼中,这种制度已经失去了重要性,也许替代方案可能是建立在国家防卫军领导下的威权专制政府。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无疑比将权力几乎毫无条件地交给希特勒和纳粹党要好得多。
然而,“权力交接”并不仅仅应当归咎于当权者的个人失误,尽有巴本和施莱歇尔的责任很大,而兴登堡在某些方面是巴本阴谋的受害者。“权力交接” 更代表了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利益的实现,这些政党期望希特勒消灭社会民主党以及反对过渡到威权主义体系的自由基督教工会。此外,国家防卫军倾向于相信他的承诺,即他将用一切政治手段支持正在进行的军备扩张。这反映出大工业界、军队领导层、大农业和右翼保守派政党中有影响力的部分有着共同的,但只是负面的利益。
并不是共和党派政治家的失败,而是在经济、军队、官僚和司法系统中反对民主议会制的势力以及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犹太主义情绪的恶意挑拨,引发了议会制的终极危机。总统周围的精英们认为,他们只能通过诉诸纳粹运动的 “健康”力量才能摆脱议会制的危机,他们希望随着普遍的国家重组,纳粹运动将转变为由领袖精英领导的政治秩序。相当一部分德国学术精英相信 “民族觉醒” 的神话,认为这是一个无阶级、无冲突、由人民和领导人的身份决定的精英社会,并欢迎希特勒内阁的成立,认为这是向根本性秩序重组过渡的第一个阶段。另一方面,自1932年7月20日巴本发动普鲁士政变以来,独自站出来捍卫宪法的政治左派与少数政治上孤立的左翼自由主义者在政治上已基本中立化。因此,为数不多的几个民主捍卫者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魏玛共和国与通过巴黎各项和平条约建立的大多数议会制国家一样,都存在政治不稳定的问题。相比意大利、波兰、东南欧和西班牙等国家,德国的议会制相对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西方大国的外交渗透,尤其是德国对赔款和财政政策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政治右派在1932年夏天之前无法公开破坏宪法和夺取政权。
然而,这也应归因于中产阶级缺乏坚决捍卫议会制的决心。随着自由主义原则被放弃和威权主义思潮被接受,逐渐形成了一种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因为基于军事紧急状态的君主复辟和传统风格的军事独裁已不再符合经济和社会的相对先进发展,法西斯主义力量方才得以崛起。希特勒从旧的精英手中接过权力,这些精英承认了自己无法以自己的模式统治德国。共和国早就被他们拋弃了。反而是在共和国的废墟上,希特勒才实现了独裁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