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量入为出”作为规范的古代中国的财政中,由于经费支出从属于租税收入,故而不存

新银说历史 2023-12-15 20:47:53

在以“量入为出”作为规范的古代中国的财政中,由于经费支出从属于租税收入,故而不存在预算制度,或者说即使有,也只限于大概预估收入这种程度的很简单的做法。因为作为前提条件的收入被农业收获所左右,欠缺稳定性,往往不能满足一年的经费所需。所以国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第一种如《礼记·王制篇》 所描述的那样,以三十年的漫长周期及其间的积蓄为前提来运作财政。所谓三十年只是个概数,没有必要纠结于数字本身。其本质是以长期性储蓄来保障经费支出,以克服收入不稳定这一弱点,义仓的设立就是一种典型的体现。而长期性储蓄正是庄宅式财政的特质。第二种如百姓赵光奇和欧阳修所言,尤其是在地方层面,正规租税以外的赋敛征求不息,其数额甚至超过了正规租税。“量入为出” 是财政的庄宅式运作,这种庄宅式运作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赋敛或临时的课税,譬如始自东汉末期,成形于西晋的户调制。另外,在唐代前期的租调役征收体制下,户税、地税、青苗钱等新租税先后出现,最终催生了两税法。尽管新课税种的涌现是由农业结构变化等社会经济史上的原因造成的,但不能否认以 “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庄宅式财政运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pp.24-25)

0 阅读:0
新银说历史

新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