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不用降回“正常”?

鸟儿评健康 2024-12-09 16:02:43

众所周知,对于血压≥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把血压给降回到“<140/90mmHg”。

与此类似,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的高血脂患者来说,也至少得把这项指标给降回到“<3.4mmol/L”。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情况却有些不同!

明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就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医学上却只要求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将这项指标给降回到“<7.0%”。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那么,为何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并不需要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回到<6.5%的“正常水平”?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考量?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6.5%呢?

血糖“正常化” 获益不明、但风险增加

事实上,严格来说,即便是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了<6.5%的水平,也未必代表血糖就真的恢复了“正常”。

这是因为,按照《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提供的标准,所谓“完全正常”的血糖应该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而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处于5.7%-6.5%之间时,则仍属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也就是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这一血糖控制目标,与“完全正常”的血糖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小的一段距离!

那么,既然都已经用上降糖药了,为什么不干脆“一步到位”地把血糖给降回“正常水平”呢?

这其中,一个最为核心的原因就是: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把血糖降至“正常化”,未必能够带来特别显著的临床获益,但却有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首先,糖尿病的最大危害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血糖升高本身,而是由血糖长期升高或反复波动所带来的各类慢性并发症与合并症。

虽然,一直以来,有不少医学研究都在积极探索血糖“正常化”是否更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风险。

但这么多年来,的确没有出现高质量的医学研究能够充分证明: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从“<7.0%”进一步降至“<6.5%”能明显降低并发症与合并症风险!

然而,在追求血糖“正常化”的过程当中,“低血糖”的发生概率却是真真切切地明显上升了!

大家可千万不要误以为“糖尿病患者一般不用担心低血糖问题”。

事实上,由于血糖调节能力受损,外加上部分降糖药会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相较于普通人群,糖尿病患者往往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并且,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所出现的“低血糖”,症状还常常更为严重,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也更大。

由此可见,把血糖降至“正常化”,一方面未必能带来非常明确的好处,另一方面还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医学上才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没有必要这样去做。

对此,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权威发布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很好地总结了:目前尚缺乏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一步降低至≤6.5%会带来大血管和微血管获益的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反而,这样做会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占用的医疗资源增多。

因此,大多数指南只推荐将一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给设定为“<7.0%”。这样足以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事件(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三类患者 标准还可进一步放宽

从前面的内容当中,相信大家不难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标准的设定,主要是基于“风险-获益比”。

这意味着,对于低血糖风险比较高的特定糖尿病患者群而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目标甚至有可能设定得比7.0%更高。

比方说,《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就有提到,以下三类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有可能会被设定在“>7.0%”的水平:

第一,糖尿病病史较长,已经合并有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大量的临床经验显示,这类患者的低血糖发生风险往往较高。但与此同时,却没有医学研究证据表明,把这类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到7.0%以下可以带来更大的心血管获益。

因此,在必要时,这类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可以被适当放宽到“<8.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第二,老年糖尿病患者

相较于一般成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调节能力往往更差,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并且,基本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患者,对于严重低血糖事件的耐受度更低。

因此,总体上而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都基本上会被设定在高于7.0%的水平。

比方说,即便是总体健康状态良好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控制在“<7.5%”就可以了;而总体健康状态有中度受损或者已经很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则是只用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到“<8.0%”甚至“<9.0%”的程度。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第三,糖尿病病程>15年、既往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又或是“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糖尿病患者

不用说,这类曾经反复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无疑更是低血糖的高发人群。

不过,由于针对此类患者的高质量医学证据比较有限,因此,医生多习惯于依据临床经验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给控制在“7.0%-9.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总之,对于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的这些特定患者群而言,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多半只用降到比“7.0%”还高的水平就够了。

也有患者 可以追求“<6.5%”

尽管,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确实只用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给降到“<7.0%”的水平就可以了。

但是,不得不说,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缓解/逆转”这一概念的兴起,正有越来越多处于早期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朝着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目标努力。

那么,什么叫做“糖尿病缓解/逆转”呢?

根据《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提供的定义,所谓“糖尿病缓解/逆转”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摆脱所有降糖药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一种状态。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虽然,“糖尿病缓解/逆转”并不等同于“糖尿病治愈”。但是,能够让2型糖尿病患者阶段性摆脱降糖药,这无疑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而从定义当中,大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想要追求“糖尿病缓解/逆转”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自然必须要降到“<6.5%”!

当然了,医学上也有明确提到,并不是每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条件去追求“糖尿病缓解/逆转”。

一般来说,只有同时满足以下4项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希望实现“糖尿病缓解/逆转”:

条件1: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胰岛相关抗体”均为阴性;条件2:病程较短,一般<5年;条件3: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空腹C肽≥1.1 ng/ml,并且,餐后2小时C肽≥2.5ng/ml;条件4:体型还得属于肥胖/超重型。

简言之,只有处于2型糖尿病的较早阶段,同时经医生评估以后满足条件的少数患者,才具有实现“糖尿病缓解/逆转”的希望。对于这一部分特殊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无疑是要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才行。

当然,还有一些年纪尚轻、病程不长、也没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他们不一定以追求“糖尿病缓解/逆转”作为治疗目标。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却可以长期稳定在“<6.5%”的水平,并且,没有出现低血糖等相关问题。

那么,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原则上,则是继续让血糖保持这种“接近正常”的水平即可。没有必要因为大多数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只用降到7.0%,而选择减少或停用降糖药!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综上所述,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建立起一个基本概念,这就是:血糖并不是降得越“接近于正常”就越好!

有时候,血糖降得“过低”,不但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增加某些风险!

当然,也有时候,部分患者需要努力尝试将血糖给降回到“正常”水平。

因此,假如拿不准自己的血糖究竟降到多少比较好,那么,就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基于“风险-获益比”来设定合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年1月 第12卷 第1期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3,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4,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10月 第13卷 第10期

5,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年6月 第15卷 第6期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

0 阅读:338